-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市长宁区中老年人体成分和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上海市长宁区中老年人体成分和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4
摘 要 为了揭示上海市长宁区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瘦体重、脂肪量间的关系,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以上海长宁区中老年人为例,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TBF-418B)测量身体成分指标,用骨密度仪Achilles Express测定跟骨骨密度。得出结果:1.中老年男性跟骨骨强度指数值与跟骨骨密度T值明显高于女性(P0.05),可比性较好;而在BMI、瘦体重、脂肪量、跟骨骨强度指数、跟骨骨密度T值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之前研究发现不同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6]和饮食习惯[7]对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导致身体成分发生变化,BMI和脂肪量等身体成分指标可作为遗传、生活方式、运动习惯的综合指标[8,9],对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中老年男性女性在BMI、瘦体重、脂肪量、跟骨骨强度指数、跟骨骨密度T值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男性BMI、瘦体重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脂肪量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与人体结构有关,女性脂肪量从生理结构角度上高于男性,而男性肌肉的形成易于女性。中老年男性与女性骨密度也有显著性的性别差异,并且女性骨密度要显著低于男性,可能与青春期骨质形成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女性在55-59岁骨密度呈现显著性的下降(P肌肉量瘦体重BMI体重;而女性身体成分与跟骨骨密度相关性排序下为:年龄体脂率脂肪量体重BMI肌肉量。体脂率和脂肪量对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的相关性要高于肌肉量的作用,而中老年男性肌肉和瘦体重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更大。
综上所述,中老年跟骨骨密度和强度指数有显著性地性别差异,男性跟骨骨密度和强度指数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男性女性跟骨骨密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身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已经被国际承认,但部分指标的正负作用仍有争议,尤其是脂肪量和瘦体重的影响。从本研究结果看来,中老年人通过增重来进行预防骨质疏松时,需要有选择性,尽量选取增加瘦体重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Orimo H, Sugioka Y, Fukunaga M, Muto Y, Hotokebuchi T, Gorai I, et al.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rimary osteoporosis[J].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 1998.11:1133-9.
[2] Frost HM. On our age-related bone loss: insights from a new paradigm[J].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1997.12:1539-46.
[3] Deng HW, Livshits G, Yakovenko K, Xu FH,Conway T, Davies KM, et al. Evidence for a major gene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content in human pedigrees identified via probands with extreme bone mineral density[J].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 2002.66:61-74.
[4] Johnel O, Gullberg B, Allander E, Kanis DJA, Group TMS. The apparent incidence of hip fracture in Europe: A study of national register sources[J].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1992.2:298-302.
[5] 李旋,石建,朱秀英,李利.骨质疏松症重在早期预防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74-6.
[6] 李青梅,潘明明,冯燕,周小涵,曾玉红.生活方式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80-2.
[7] 赵敏,贾艳芳,张红.不同时期的运动与饮食习惯对女性骨密度影响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810-1. [8] 王天文,杨德庆,田华伟.体育锻炼对人体成分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9] 王秀蓉.遗传因素与身体成分和某些素质相关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58-6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