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伍尔芙弗吉尼亚·伍尔芙
墙上的斑点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 1882-1941),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因担心精神分裂症复发和对二战战争不满而投河自尽。 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 你读懂这篇小说了吗? 你喜欢这篇小说吗? 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坐在椅子上胡思乱想之后留下的文字,思绪纷乱,近乎呓语,不知所云,难以卒读。 2、这是一篇没故事、没情节、没有完整人物形象、也谈不上章法的文章,算不上是小说,至少算不上好小说。 3、这是一篇另类小说,叙述者“我”对墙上的斑点进行了种种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即小说内容,读懂的人才会欣赏它。 下面是对本文的几种初读评语,你更认同哪种? 小说写了什么? ? “我”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小说,应该像一张蛛网,与生活既四角粘连又整体超越。 ——伍尔芙 关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被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引入到文学,并形成一种以英国为中心的欧美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欧美文坛。 代表作家除了“意识流三杰”(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外,还有普鲁斯特(法)(《追忆似水年华》)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2.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意识流小说特征: 用散点透视解读意识流小说 既然意识流小说是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表现出的人生思索(对现实的不满,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那么我们也不妨用散点透视方法来解读作品。看看透过这些零碎、分散的思绪,能否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所启发或所获。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 对流行的崇拜:狂热而浮躁 评点参考: 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伪文化的横行使我们变得苍白。 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飘忽不定。 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 对理性的质疑:生活的本质是理性的秩序,还是偶然性? 失重的生活:高速运转而又漫无目标。 生与死的偶然决定了生命本质的偶然。 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但是,这个事实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这个问题极其重要。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