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体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的体会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中医院 364100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因好发于青春期青年男女,俗称青春痘。笔者经过临床治疗观察,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辨证,将本病分为:肺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肾瘀滞型。从肺、胃、脾、肝、肾方面对痤疮进行论治并配合针刺、放血及刺络拔罐等治疗,效果良好。现把体会分述如下:
1.辩证论治
1.1 肺热毒蕴型
证象:多见毛囊性丘疹,红肿疼痛伴瘙痒,面部油腻,间见少量脓点或脓疱,伴口微渴,大便干结,舌边尖红或舌尖部有芒刺,苔薄黄,脉数或略浮或弦。证治:清宣肺热,泻浊通腑,方用抑痤饮:金钱草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茯苓10g、泽泻10g、枳壳10g、生军6g、山楂15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
1.2脾胃湿热型
证象:患处皮肤油腻,肤色潮红,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脓疱,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证治:清泄肺胃,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g、黄柏10g、黄连3g、玉竹参10g、甘草6g、桑白皮12g、升麻10g、当归12g、藿香叶8 g、山桅仁10g、石膏15g、防风10g。
1.3 肝肾瘀滞型
证象:痤疮日久,皮疹色暗红、有囊肿或结节、瘢痕、局部痒痛,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伴烦躁易怒,女性可有月经不调,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弦滑或细涩。证治: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知母10g、牡丹皮10g、黄柏10g、桃仁10g、赤芍10g、丹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5g,甘草6g。
2.针刺治疗
2.1毫针针刺
取穴:主穴:大椎、耳尖、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阿是穴即皮损处;配穴:肺经风热加曲池、肺俞;脾胃湿热加脾俞、足三里、丰隆;肝肾瘀滞加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所选穴位均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32号1.5寸毫针,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等穴直刺0.8-1寸,手法轻巧柔和,出现酸胀感即可,不提插捻转,不加电针,只静置留针。阿是穴取32号1寸毫针,于皮损最高处轻柔进针,使毫针挂于皮损处,不提插捻转,不强求针感,不加电针,静置留针。其余各穴均按常规手法中等刺激,针刺得气后施提插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针刺每日1次,7次一个疗程。
2.2刺血
取耳尖(双侧)或大椎周围反映点。2.5%碘伏常规消毒耳尖(双),用三棱针或者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刺,乙醇棉球擦拭使其出血3~4滴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大椎及其周围寻找阳性反映点,用三棱针或者一次性采血针挑破并拔火罐至血流停止后起罐。对豆状及脓疱性囊状痤疮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挤出恶血及乳酪样分泌物。刺血疗法每星期3次,6次为一个疗程。
2.3刺络拔罐
用2.5%碘伏常规消毒背部,脱碘后用梅花针叩刺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为主至皮肤潮红微出血,头2次可配合刺络后拔罐。之后可每天梅花针扣刺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至皮肤潮红微出血,待罐印完全消失后再行配合拔罐。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用温开水洗脸。多吃蔬菜水果,禁食辛辣肥甘海味发物。慎用化妆品,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疤痕。
3.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32岁,就诊日期:2014年10月11日,面部起红疹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于2013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暗红色丘疹,质硬难消,伴烦躁易怒,月经期痤疮加重,纳可,寐欠,二便尚可。虽屡经医治,疗效甚微。遂求诊本科。中医诊断:粉刺,属肝肾瘀滞证,治以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知母10g、牡丹皮10g、黄柏10g、桃仁10g、赤芍10g、丹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5g,甘草6g。予行针刺治疗、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刺络拔罐及耳尖放血;并嘱其忌辛辣,忌挤压,温水洗脸,月内不施脂粉;10月19日,服药7剂及每日针刺、刺络拔及耳尖放血3次后,面部原有之暗红疹,色泽大部分变淡,尚有少量红疹新出,舌脉同前无大异。原方加郁金12g,生地黄30g以柔肝泄热,水煎服,日一剂。10月25日又服药7剂及每日针刺、刺络拔及耳尖放血3次后,面部皮损消退无新生疹粒,部分遗有色素沉着斑痕,病情痊愈。
4.体会
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