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卫生医疗工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江纵队卫生医疗工作

东江纵队卫生医疗工作 李向锋 战争时期,部队医药卫生工作不仅是伤病员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战斗力问题,是“一项政治任务”。1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长期分散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流动性大,环境恶劣,经常转移,卫生工作困难重重。东纵卫生队伍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业余到专业的转变过程,通过军民结合、土洋结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东纵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东纵卫生队伍的发展壮大 1938年10月,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由曾生率领的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称新编大队)和王作尧同志率领的东莞模范壮丁队(后改称直属第二大队)成立,东纵卫生工作也由此展开。 1.由小到大。在新编大队做卫生工作的有邝爱莲、梁国莲、蔡冰如、招丽珍、容敬玉、韦世珍、周昆、张淑文、叶萍、谢秀婉等女同志和所长郭云翔,医生刘希节。在第二大队做卫生工作的有张惠文、杨连友、叶妙友、林洁、陈怡、王雅宜等。救护组组长赵督生,副组长叶佑佛。2 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186师凌团和罗坤等部,向坪山地区进攻。部队被迫撤离惠东宝根据地,向海陆丰转移,损失较大。先后有韦世珍、周昆、邝爱莲等医务人员和战斗人员被俘,共计3批约100人,分别被关押在惠州和博罗监狱。39月,曾生、王作尧带领东移保存下来的100余名游击队员,返回惠东宝前线,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被打散的女卫生战士陆续返回战斗岗位,先后有李玉珍、易焕兰、莫福娣、莫银尚、莫就兴、江枫(男)、欧坚、欧风、周洁冰、周文等医务人员。4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党组织动员在香港港华医院当护士、具有爱国热忱的女青年冯慕贞、麦雅贞、江培荃、邝丽英、冯长风等,携带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参加游击队,5为东纵卫生工作增添了新的力量,促进了东纵卫生工作由业余走向专业。同时担负起宣传群众、建立民兵组织和妇女组织、为伤病员筹粮和送情报等多项任务。 1943年12月,奉党中央命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东纵设立卫生处,江枫任主任, 各大队设立卫生所或医院。卫生队伍发展到30多人,几乎由清一色的女同志担任卫生员。6各大队医务所或医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二大队邝爱莲,第三大队韦世珍,惠阳大队陈湘子,宝安大队梁国莲,护航大队叶萍,港九大队麦雅珍。71945年,东江纵队成立9个支队6个独立大队,每个支队和大队均配有卫生机构。期间,一批在兴宁等地医务学校读书的青年学生,和在东莞石滩镇开业的医生马烈、阮群志加入到东纵卫生战线,促进了部队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原来分散简陋的医疗机构逐步健全。1945年5月,部队司令部迁到罗浮山后,创办了第一所能接收一百多伤员的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东纵医务人员发展到260多人,其中女卫生战士241人,占整个卫生队伍的90%以上。8 2.由业余到专业。东纵早期卫生工作人员多为工人,文化程度低,医疗知识匮乏。如在第二大队工作的救护组副组长叶佑佛是牙科医生,只熟悉肌肉注射,不熟悉静脉注射。在给患病战士注射时,往往出现淤血积肿,战士多不愿注射。在新编大队做卫生工作的邝爱莲以前则是香港深水埗天华织袜厂的工人。仅到驻地在龙岗圩温淑海独九旅学习过半个月的救护。9 如何尽快提高部队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当时面临的一大难题。游击队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推动东纵卫生工作由业余走向专业。一是党组织积极组织动员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参加游击队。在香港港华医院当护士的冯慕贞、麦雅珍、江培荃等5人和在兴宁医务学校读书的爱国青年学生加入部队医疗卫生工作。二是自力更生,培训卫生工作人员。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缺医少药,特别是卫生人员严重匮乏。纵队首长指示:要自力更生,扩大卫生队伍。东纵卫生部门从1944年4月举办第一期卫生人员训练班开始,到1945年5月共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人数140人次。培训课分为政治课与业务课,业务课主要包括医疗、消毒、打针等医疗操作过程和内科常见病的教学。10 在游击战争条件下,也有相当多的卫生员没有参加过培训,他们是在实践之中学到的医疗卫生常识。 二、多方结合治疗东纵伤员 东纵长期分散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部队缺少稳定的医疗后方。医疗卫生工作困难重重,部队医疗方式主要是军民结合、土洋结合、争取民间医院治疗伤员。 1.军民结合,隐蔽治疗。东纵长期处于敌后,无后方医院。部队打到哪里,医务人员就带着伤病员隐蔽于百姓的柴房、庙宇或深山老林里的山洞。东江人民群众和东江纵队患难与共,把游击队员看成自己的子弟,更把女卫生战士当做自己的亲女儿。许多群众不顾个人安危,给医务所报告敌情,主动当向导、抬担架,帮助医务人员隐蔽,转移伤员。如宝安杨尾村的刘亚娘、杨嫂等都曾舍生忘死支援过游击队,像父母亲一样爱护伤员。在大岭山区,有位伤员恰巧遇到日伪军扫荡,一位老大娘把他接到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