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同侧硬膜下积液68例治疗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同侧硬膜下积液68例治疗分析
金天庭 孔刚 陈进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术后早期同侧硬膜下积液(subdural effusion,SDE)的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单侧DC术后早期同侧SDE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保守治疗,12例行腰大池引流术,6例腰大池引流无效行硬膜下积液腔置管外引流术,随诊3月,治疗有效率100%。结论:单侧DC术后早期同侧SDE多数可保守观察,在手术治疗的选择上,腰大池引流术及硬膜下积液腔置管引流术序贯治疗方法简易、安全、有效。
【关键词】 硬膜下积液;去骨瓣减压;同侧;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37-02
前言
伤后脑水肿等因素引起的恶性颅内压增高是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1]。DC是治疗恶性颅内压增高的有效措施之一[1]。同侧SDE是DC的并发症之一,随着DC术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术后早期同侧SDE在临床治疗中不在少数。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单侧DC术后早期同侧SDE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25~6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9例,坠跌伤14例,打击伤5例。重型颅脑损伤42例,GCS评分9~12分脑疝形成20例,6例GCS13分术中脑肿胀。所有病例均行单侧去骨瓣,颅内血肿均清除满意。
1.2 临床表现
单侧DC术后3~4周,手术区骨窗处不同程度膨出,张力增高,意识清楚患者可有或无头痛,昏迷患者仅有呕吐颅内高压表现,积液量较多时有意识障碍加重和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下积液,量多少不等。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保守治疗措施①头部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②严格限制使用脱水剂,或者不用、③合理增加液体量、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及血浆等胶体液、④使用脑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循环、⑤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减低脑血管张力、⑥定期复查头颅CT。若积液占位效应明显,CT提示示中线移位,脑室、脑池受压变形,或硬膜下积液量较多时,先给予腰大池引流,每日引流150~200ml脑脊液,置管引流7~10d无好转者行硬膜下积液腔置管术,每日引流150~200ml脑脊液,置管引流9~12d,置管引流在局麻或者全麻下进行,其中对于不配合烦躁的患者采用全麻,选择原去骨瓣减压手术切口,一般为手术切口的顶部部,切开切口长5~6cm,打开硬脑膜,即可见淡黄色积液涌出,置管后经皮下潜行4~5cm后另外戳孔引出。复查CT积液腔减少或者消失,逐渐抬高引流管,减少每日引流量,复查积液无增加拔除置管。
1.4 治疗有效评价
硬膜下积液消失或者较前减少,骨窗均凹陷,积液无占位效应,复查CT中线结构居中。
2.结果
78例患者中,50例保守治疗,12例行腰大池引流,6例腰大池无效行硬膜下积液腔置管外引流术,随诊3月23例保守治疗病例及18例手术病例积液均消失,17例保守治疗病例积液较前减少,所有病例骨窗均凹陷,复查CT中线居中,均达到了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100%。
3.讨论
关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理目前未完全明确,有蛛网膜破裂、蛛网膜活瓣形成、血脑屏障破坏和脑萎缩等学说[2]。
DC手术患者多为重型颅脑损伤,原发损伤及清除挫伤脑组织后,均可导致蛛网膜破口存在,硬膜下腔为一潜在的腔隙,伤后脑水肿高峰期因颅内压增高,该腔隙不明显,3~4周后随着脑水肿的消退颅内压力降低,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破口积聚在该潜在腔隙,形成硬膜下积液,另外颅脑损伤患者多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蛋白含量高,故积聚在硬膜下腔的积液蛋白含量多偏高,渗透压增高[3],将周围脑组织的水分和蛛网膜下腔的水分渗入积液腔内,导致积液增多。
根据刘玉光[2]等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类方法及治疗,硬膜下积液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演变型。消退型及稳定型无需手术治疗,预后良好,进展型、演变型需要手术治疗。其实在临床治疗中,无论采取保守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