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第九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是基于物质的原子蒸气对同种原子发射的特征辐射(谱线)的吸收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分析过程:用(锐线光源)同种原子发射的特征辐射照射(原子蒸气)试样溶液被雾化和原子化的焰层,测量(特征辐射)透过的光强或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对浓度的关系计算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火焰原子吸收法 讲授内容 §9-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 2.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3.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 4.定量分析方法 5.原子吸收的干扰及消除 §9-2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1.概述 2.基本原理 3.原子荧光光谱仪 4.定量分析方法 5.干扰及消除 §9-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 1802年渥拉斯通(W.H.Wollaston)观察太阳光谱时发现一些暗线,没有弄清原因; 1814-1815年弗兰霍夫(J.Fraunhofer)用棱镜、狭缝和望远镜标出太阳光谱中有700多条强弱暗线,并研究了其中的8条,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些线相应于O、H(2条)、Na、He、Fe、Mg、Ca;并称为弗兰霍夫线; 1832年莱乌斯特(D.Brewster)认为,弗兰霍夫线的产生是由于比光源温度低的气体吸收了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缘故; 1860年柯尔希堆夫(G.Kirchhoff)和本生(Bunsen)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火焰光谱及其伴随发生的自蚀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新的碱金属元素:铷和铯;并证实弗兰霍夫线为某些元素发射的特征谱线的位置。 1936年乌德逊(R.Woodson)以钠光灯照射食盐,观察到了钠的共振线;汞电弧发出波长为253.7 nm的谱线被汞吸收的现象,并利用其测定空气中的汞; 1955年沃尔什提出峰值吸收原理,解决了带宽和光强度的问题,使原子吸收法成为现实。同时荷兰人阿尔克麦得(J.T.J.Alkemade)设计了一个用两个火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个火焰作光源,另一个作吸收池)。同时一些理论问题被劳伦兹(Lorentz)的经典的电子理论和爱因斯坦(Einstein)的量子辐射理论所解释。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a. 灵敏度高-火焰法检出限为10-4~10-10g ,无火焰法检出限为10-9~10-15g; b. 选择性好-元素间的干扰小,可不经分离而直接测定; c. 准确性好-相对标准偏差约为1~2%; d. 适用范围宽-可对六十多种金属和某些非金属元素的分析,适用于各行各业; e. 稳定性好; f. 简便快速; g. 使用多通道仪器时,可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不足: (1)目前大多数仪器都不能同时进行多元素的测定。因为每测定一个元素都需要与之对应的一个空心阴极灯(也称元素灯),一次只能测一个元素。 (2)由于原子化温度比较低,对于一些易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元素,如W、Ni、Ta、Zr、Hf、稀土等以及非金属元素,原子化效率低,检出能力差。 (3)受化学干扰较严重,所以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4)非火焰的石墨炉原子化器虽然原子化效率高,检测限低,但是重现性和准确性较差。 2.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共振线 当气态基态原子受特征辐射的照射后,基态原子被激发,伴随着对光的吸收;基态原子从辐射场中吸收能量跃迁到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共振吸收,由这一过程产生的吸收线为共振吸收线,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为主共振吸收线(第一共振吸收线);若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放出光子(能量)回到基态,这一过程称为共振发射,由这一过程产生的发射线为共振发射线。 (2)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 因为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极不稳定,约过10-8秒即放出能量回到基态,故处于基态的原子占绝对优势。它们的关系可用玻尔兹曼方程计算得到。 (3)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通常把吸收系数Kν随频率ν的变化曲线称为原子吸收线的轮廓,以半宽度(△ν)表征吸收线的宽度,其值约为10-3 ~ 10-2nm。ν0为中心频率; K0为中心吸收系数。 谱线变宽:从理论上讲,原子吸收线应该是一条几何线,但由于处于同一状态的原子,所具有的能量有小的差别,谱线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使谱线变宽-称为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①自然宽度 △νN=10-5~10-6nm ②多普勒(Doppler)变宽, △νD=1×10-3 ~5×10-3nm,是影响谱线宽度的主要因素。 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