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储蓄率,人口结构与收入增长率
储蓄率,人口结构与收入增长率 文章结构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生命周期假说及储蓄方程 第三章 基本数据和实证模型 第四章 实证模型分析和结果 第五章 结论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等理论方法,通过在VAR模型中引入人口结构变量,试图使生命周期假说对我国1953年至2000年间储蓄率变化情况进行解释。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在验证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之间的不存在简单的协整关系之后,引入人口结构变量E/M,即就业人口与未成年人口之比,从而得到结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证明我国储蓄率主要受人口结构,而不是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即随着就业人口与未成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我国储蓄率显著提高。 此外本文还运用了结构突变检验,发现我国1978年是一个结构突变点,因此为揭示转轨体制下储蓄率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 引言 现象一: 1978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1979年:全国范围内推行独生子女政策 经济快速增长 家庭中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率逐渐降低 引言 现象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储蓄率异常的低,平均储蓄率不足5%,这与我国向来以节俭著称似乎矛盾,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而70年代末以后,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开始大幅度上升,并且上升幅度基本稳定,最高在1994年为33.7%。与储蓄率这种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居民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而且收入增长率比储蓄率变动要更剧烈一些 引言 莫迪格里亚尼(1954)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可能与这个国家的储蓄率相关,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可能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这种相关性的一种解释是,当一代人处于收入高峰期时,他们的储蓄率可能相对较高,当这一代人处于较低的收入期时,比如在退休期间,他们的储蓄率就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动可能决定储蓄率的变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动荡的经济现实面前,持久收人/生命周期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下降,人们发现,导致模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消费函数理论建立在收人和消费变量是平稳数据的基础上,而人们通过对有关变量时间序列自相关图的研究,发现它们的表现是非平稳的,因此,以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收人与消费的关系缺乏统计意义上的逻辑论证,容易产生“伪回归”,导致预测失败。20世纪80年代现代计量经济学协整等理论的发展,为解决伪回归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将研究带入新的领域。 引言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总结和概括了相关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介绍本文的支撑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储蓄方程; 第三部分是基本数据和实证模型,介绍数据的来源、整理方法和所应用var模型; 第四部分是实证模型分析和结果,包括储蓄方程的协整检验和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分析,以及结构突变检验; 第五部分结论。 文献综述 贺菊煌(1998)《用基本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一文通过改进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数学模型推导,认为如果消费者没有预料到未来的收入增加,那么稳定状态下全社会储蓄率将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消费者预料到未来收入的增长,那么,稳定状态下全社会储蓄率一般不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只有当利率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并且消费者对利率比较敏感时,稳定状态下全社会储蓄率才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该结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没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与此同时也就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而且消费者预料的情况实际上受到消费者个人有限理性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而该文没有进一步分析。 袁志刚、宋铮等(1999)《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进而从消费倾向下降角度,侧推了储蓄率上升的原因。该文还提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居民利用子女培养这一“内部投资”方式,部分的代替了储蓄作为投资的功能,从而削弱了居民进行储蓄的动机,使居民的储蓄倾向进一步降低。袁文仅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没有考虑农村人口,如果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这种解释看似也能部分成立,但更加缺乏数据支持。 文献综述 袁志刚等(2000)《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可以认为是1999年的接续,该文仍然侧重城镇居民情况并正面讨论储蓄率情况,认为人口老龄化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因为人口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衍生结果,它可能造成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指出中国目前的储蓄率并不是社会最优储蓄率的体现,降低储蓄率很可能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该文分析同样因素齐全,不过没有考虑农村人口在我国储蓄率的作用和影响。 冯君莲等(2004)《我国高储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