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三).docVIP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三)   《降A大调第三十一奏鸣曲》(作品110) Sonata No.31 in A-flat Major, Op.110   Ⅰ.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spressivo   Ⅱ.Allegro molto   Ⅲ.Adagio, ma non troppo;   Ⅳ. Fuga : Allegro ma non troppo      作品110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最容易理解的一首,因此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作品。作品一开头就毫无保留地把两旬极为优美动人的旋律亲切地歌唱出来。这是贝多芬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现象。通常,贝多芬奏鸣曲的乐章开头都是简练而实用的乐思或动机,极少会出现如此歌唱性的纯旋律乐旬。   这两旬如此精致动人的旋律,究竟哪一句才是主部主题昵?第一句非常短,它随意而毫不矫揉造作的进场很容易令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紧随其后拥有更加华丽动人线条的长旬旋律。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展开部得到了证实。第一句旋律的乐思材料几乎主导了展开部的内容,除了为原本的旋律添加了一条流畅的低音声部,并且偶尔会为这个旋律添加一层伤感动人的魅力以外,展开部的末端――这同一个旋律还启动了再现部的来临。如果加深对这两旬旋律的研究和对比,就会发现其实第一句是由第二句提炼出来的精华所在。   再现部尾端(第100至105小节)突如其来的一串下行和声进行令人惊心动魄,仿佛感觉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失忆症。而除了这唯一的“异常现象”,整个第一乐章看似都较为“正常”(所有伟大的创举对于一个天才作曲家来说都不过属于正常现象),几乎让人觉得这些“正常”的内容是贝多芬作于早期的。可是这部奏鸣曲特有的那种细腻迷人的高贵气质,加上作者透过作品所表达的发白内心追求和平的崇高气魄,这些特点都明显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   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短乐章,虽然是2/4拍子,可是风格和作用更像一个谐谑曲乐章。乐章的第三句显然是一首短暂的欢快轻松的街头之歌,可是当它迅速地转调回到主音小调,乐章又再次变得严肃认真了。直到三声中部才初次显露出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特有的那种超尘脱俗的神秘感。一串串流动的音型穿梭在如点彩画派般多彩的伴奏声部之中,变化多端的和声的进行令人捉摸不透。如此的安排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不现实的困惑感。   第二乐章过后,音乐并没有停顿,而是直接来到了慢乐章与终乐章合并在一起的特殊大型乐章,也是整部奏呜曲中最辉煌的部分。这个巨型乐章的开端是一段引子性质的吟诵调,风格语气极为即兴,和声与速度也十分自由。透过贝多芬在慢乐章速度标语中的用词“recitative”(宣叙调)和“Arioso dolente”(悲伤的咏叹调),便已预兆了在终乐章中声乐化写作的采用―正是这一支“悲歌”从此刻开始将会在沉重忧郁伴奏的颤抖声中歌唱出无限的哀伤之情。   咏叹调后随之而来的是赋格,如果前者属于声乐化的写作,那后者就绝对是合唱风格的写作。赋格的主题以一系列连锁般的四度音程音型清晰地逐渐呈现,主题动机与第一乐章开头素材的联系也有迹可循。这个以四度音程为素材的主题继续稳重有力地前进,当中所蕴藏的无限激情终丁:在辉煌的第一高潮中进发,在浓浓的低音声部以八度和声音程震撼地奏出主题。高潮乐句中的主题旋律包含了六对四度音程,比起主题原型中的三对远超了一倍。仿佛是因为主题的情感威力在不断扩张,万物皆不可挡。   在第二次高潮过后,调性突然意外地滑落半音来到g小调。此刻,音乐又回到了悲哀的咏叹调,而且这次更为虚弱、更加筋疲力尽(这是贝多芬所用的术语)。这里所用的节奏也比之前显得更优柔寡断。段落的尾端是一连串沉重有力的和弦结束了这段悲歌。这串和弦打破了咏叹调压抑的哀伤感,也同时引出了新的赋格。这次赋格的主题是第一段赋格原主题的反向,而且感情上也比第一段更天真纯洁,更轻松。原因是新赋格的音域更高,音响的共鸣较小,不如第一次赋格的低音那般有沉重的震撼力。同时也是因为下行四度不如上行四度听起来那般慎重和严肃。   如果把第二赋格按照标准长度的赋格结构而作,这个乐章就会因为过于学术性和平衡而略显呆板。因此,当主题在每一个声部都出现一次之后贝多芬就立刻另谋出路。当快速的音符开始激动地滚动起来(第168小节),主题以减值方式出现(比原主题的进行加快了三倍)。虽然这个难以理解的速度变化使大拍子的律动感觉慢了,可是同时也加快了声部的进行。原本每拍只有三个音的律动变成了每拍有六个音。主题接下来的减值和加倍压缩逐渐把它变成了一个波涛起伏的伴奏声部,伴随着凯旋归来的第一主题(第184小节)。接下来,主题随着不断膨胀的激情英勇地迈向曲终。这个尾声所蕴藏的情感充满无私而温暖的爱,仿佛在向全人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