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
宜章县中医医院 骨一科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修订)
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和(或)腓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最少。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并承担1/6的承重。胫骨中下1/3处形态转变,易于骨折,胫上1/3骨折移位,易压迫腘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疽。胫骨中1/3骨折瘀血可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内压力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成坏疽。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
本病证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骨折分型:
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二、中西结合治疗: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的功能,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针对骨折端造成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除儿童病例的患肢与对侧健肢等长可稍放宽外,成人应注意恢复患肢与对侧健肢的长度和生理弧度。
(一)骨折复位和固定:
1、单纯石膏托或石膏夹板外固定:
适应症:儿童青枝骨折及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中风患者的偏瘫侧及对肢体功能无高要求者。
2、手法整复石膏夹板或小夹板外固定:
适应症:有移位的横形、锯齿形、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有弯曲的青枝骨折。
3、手法整复+跟骨牵引固定+小夹板固定:
适应症:粉碎性、螺旋形、蝶形及多段骨折,严重肿胀或者皮肤挫伤者,患者入院后即行简单的手法复位纠正成角、旋转移位,然后将患者置于布朗氏架上,行跟骨骨牵引术,待牵引一周左右,患肢肿胀消退后,对不愿意手术或不适合手术者,配合行小夹板外固定,定期行X线复查,待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骨牵引,继续小夹板保护。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待肿胀消退后改用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
(1)钢板内固定:
适应症:所有类型骨折均可应用。
(2)带锁髓内钉内固定:
适应症:距上、下关节面各4cm以上的各种类型的胫骨干骨折。
5、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1)清创缝合+持续跟骨牵引+小夹板外固定:
适应症: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有手术禁忌证,尤其是老年人。
操作方法:早期彻底清创,并予以跟骨牵引,积极预防感染,处理其他疾患,待伤口愈合后,加用小夹板外固定。
(2)清创缝合+钢板内固定手术:
适应症:适用于伤口损伤范围不严重、无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一期缝合的各种类型骨折。
(3)镶嵌式外固定支架固定:
适应症:适用于损伤范围广泛、存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操作方法:在行清创缝合的同时,一期施行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患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骨质有外露,需二期处理伤口的患者,亦行骨折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并配合行局部带蒂皮瓣转移植皮手术。
(二)药物治疗:
1、中医治疗:
(1)骨折早期(骨折后2周内):
主症:伤肢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性水泡,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涩。主证为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川牛膝10g、川芎10g、生地15g、茯苓10g、三七粉6g、赤芍10g、丹皮10g、山木通10g、枳壳10g、延胡索10g、丹参12g、甘草6g。
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12g(后下)、番泻叶12g、枳实10g。如出现大量张力性水泡,有瘀血化热趋势或骨折术后早期,可加黄柏10g、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10g,将生地用量增加至25g,以清热凉血。
中成药:
选用一种中成药配合治疗,如活络消痛胶囊、愈伤灵胶囊、伤痛宁片、跌打红药片等。瘀血化热趋势者选择清热消炎宁片。
中药活血扩管注射制剂:
可选用一种,如注射用血塞通、红花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
药物外治:
伤后一周内如伤肢皮肤无明显皮损,选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伤处。一周后使用我科自制中药外用制剂黄龙接骨膏敷于伤处皮肤,可外敷于夹板或石膏间,每日换药一次。黄龙接骨膏是湖南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获郴州市科技进步奖,经本专科临床研究表明,在骨折早期使用能有效的消除肿胀和疼痛,能促进淤血消散和机化吸收。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者伤处存在伤口、皮损,待切口愈合或皮损伤口愈合后再使用黄龙接骨膏。
中医非药物治疗:
耳穴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