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北碚岁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舍的北碚岁月   重庆北碚区天生新村61号区委机关大院里的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就是“老舍旧居”所在,上下两层共8间,面积120平方米。老舍先生居住在这里的时候,由于当时屋内老鼠成群,所以又戏名为“多鼠斋”。   曾经,老舍先生寓居在这里达数年之久,从事抗战文学运动,创作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并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名著《四世同堂》(第一、二部)。      和重庆的美丽缘份   1937年8月,平津陆续失守,与此同时,日军舰聚集在胶州湾内,形成海陆两路合围之势,形势十分危急。当时还在青岛的老舍,不得不拖家带口退居济南的齐鲁大学。不久,日寇进逼济南,济南也渐告不保。国难当头的风雨飘摇之际,老舍几经彷徨,终于硬起心肠,抛下尚在月子里的妻子和不谙世事的痴儿弱女,直奔武汉,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只是没有多久,武汉也岌岌可危。   1938年7月中旬九江沦陷后,武汉无险可守,朝不保夕。1938年8月14日,为了工作需要,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总务部主任的老舍从武汉撤退到重庆,住在大梁子(今渝中区新华路雅兰电子城附近)青年会的宿舍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条件很简陋,只有一个九屉桌和两张单人床,工作就在床边。这是老舍生命中第一次来到重庆,只是没有想到,他这一来,就是近10年。从此,他就和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了魂牵梦绕的情缘。   这年年底,日军对重庆的“试探性轰炸”转为了“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的全面轰炸。1939年的5月3日和4日,日机连续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死伤数千人,损毁建筑物4889栋,约20万人无家可归。   “五三”、“五四”大轰炸之后,老舍曾到过南泉避难,之后又在渝中区下半城的白象街88号《新蜀报》报社借居。直到1943年夏天,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的老舍,终于搬到北碚蔡锷路24号(今天生新村61号),才总算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北碚“多鼠斋”里的趣事   老舍在北碚的定居之所,实则是1940年6月林语堂先生回国定居时购买所得。1942年,林语堂奉命出国,临行前便将房屋赠送给老舍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办公所用。1943年夏,因为日机对重庆市区频繁轰炸,老舍移到北碚分会办公,开始长住在这里。此屋本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下两层共8间,面积120平方米。老舍先生定居之时,房屋因为历经轰炸,已经变得相当简陋,可谓蚊虫如山、鼠患猖獗。老鼠常常成群结队,流窜于各室之间,不仅啃烂家具,偷吃食品,还经常拖走书稿、扑克等物,因此老舍给自己在北碚的旧居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多鼠斋”。   “北碚是嘉陵江上的一个小镇子,这里有整洁的旅舍,相当大的饭馆,浴室,和金店银行。它也有公园,体育场,戏馆,电灯,和自来水。民国二十八、二十九两年,此地遭受了轰炸,炸去许多房屋,死了不少的人。可是随炸随修。它的市容修改得更整齐美丽了。”时隔多年,老舍在自传里是这样回忆北碚的恬静生活的。   与绝大多数因为抗战迁徙到重庆的进步文化人一样,老舍在重庆的生活清苦不堪。1943年秋,夫人胡?e青和三个孩子来到北碚与他团聚,家境每况愈下,再加上老舍因患盲肠炎动手术而住进了医院,家里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处于战时,客人又不断,他们的生活便越发困难,时有断炊燃眉之急。往往是来访的客人从前门进,他从后门出,去卖件衣服,买点烟酒茶叶……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老舍仍然笔耕不辍。从1941年开始,老舍就因为贫血加疟疾而经常头晕。每年冬天只要稍一劳累,他便头昏,若不马上停止工作,就必由昏而晕,一抬头便天旋地转。然而,就算哪天他头痛或贫血,他仍然会手握毛笔,坚持写下800来字……老舍在自传中回忆了这段时间的生活,他谈到那时的生活和写作状况时,竟然算起了写一篇小说要用多少刀纸、多少支毛笔,要耗费多少钞票的鸡毛细账。   老舍在北碚先后住了6年,创作了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等各种作品数百篇,计一百多万字;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特别是他在“多鼠斋”中创作的《多鼠斋杂记》,更是成为幽默散文的经典。      在重庆的幽默生活   清贫的生活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改变老舍幽默的天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和梁实秋是北京同乡,更是难兄难弟,都做过盲肠炎手术,还在北碚合演过相声,舒乙姐弟也经常爱去梁伯伯的雅舍串门。在梁实秋的记忆里,老舍“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佝偻着腰,说话声音低缓,带有风趣”。   老舍非常喜欢戏剧,赵清阁女士写戏剧先于老舍,所以在剧本创作技巧及操作方面曾影响过老舍。在抗战时期,赵清阁的名字常与老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