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雷声雷出独一无二的风俗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由于地处热带,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这一天气特征便在雷州半岛上形成了绝无仅有的“雷神崇拜”。其次,雷州半岛上“不立石狮立石狗”和常演不衰的地方戏曲 “雷剧”,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8226;天语#8226;冬雷》中写道“雷州地形如舌。吐出海滨三百里,为卑下之极,故多雷。语云:北方寒有无雷之国,南方热有无日不雷之境”,而“无日不雷之境”就是对半岛多雷的夸张描述。
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东南亚岛国印度尼西亚)。“雷”已成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想要了解雷州半岛的“雷神文化”,首先要从当地古老相传的“雷神”传说讲起:相传南北朝时期,雷州人陈?p(hóng)无子,以捕猎为生。陈?p养有一只九耳猎犬,很是灵验――出发前如一耳动,则预测此次捕猎能获一兽,多耳动则能多获。一天出猎,猎犬九耳俱动,当来到一片荆棘丛中时,更是徘徊不肯离去。惊诧之余,陈?p从荆棘中刨出一直径尺余的巨蛋。他将蛋携带回家,在一个雷雨之夜,巨蛋突然炸开,现出一个男婴。男婴手掌上有文字,左手曰“雷”,右手曰“州”,并有神人入室为其哺乳,乡人视其为雷种。陈?p为婴儿取名为陈义,陈义长大后任雷州刺史多年,风调雨顺、造福一方,逝后当地居民把他当雷神祭祀。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在半岛上行走,大量神采奕奕的石狗不时闯入视野――据统计,大约有数万尊石狗耸立、匐伏在雷州半岛的徐闻、雷州、遂溪等地的村村镇镇,或守村口村尾,或蹲土地庙旁,或站水井之侧,或默默地守着墓地……总之,石雕之狗与生活中之狗一样,仍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朋友,它们忠实地履行着守望看护的职责。
这上万尊石狗,大小有别,高的与人比肩,矮的仅有足球大小,都是用粗砺的火山玄武岩雕刻而成。石狗有的依然面目清秀,有的已经风化得模样依稀。几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大自然之手不停地抚摸,使它们也像半岛土地一样受尽剥蚀。
石狗雕像的制作年代显然很长,而且因地域不同风格也迥异。雕刻它们的工匠们也没有一个统一模式,而是各抒己见,保留了很强的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制作只能说是“匠”,有创意、有个性的创作才是艺术创作,石狗就是活灵活现的艺术创作。
雷州石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写真风格,也就是真实地反映原有对象;二是夸张的写意风格,求神似不求形似,有的不过是四方石柱顶端刻上眼鼻及嘴而已,粗粗几笔把狗的神态勾勒了出来,极富创造性;三是类似狮子的狗――这并不矛盾,因为就种类而言,狗中间本来也有“狮子狗”;至于有些人头人面的狗,是工匠们便于更好地表达雕像的喜怒哀乐而为。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