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敦煌历史上的民族活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述敦煌历史上的民族活动   [摘要]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时代的不同,敦煌的民族格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4000多年前的敦煌是游牧民族的乐土,随着汉帝国的强大,汉民族也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农耕生活。历史在发展,民族也在不停地交替、变迁、融合,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   [关键词]敦煌;民族活动;多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K9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14-02      敦煌自古以来即为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民族和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论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其活动对河西历史发展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或农耕、或游牧,开发建设着祖国的边疆,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敦煌文化。      一、 敦煌最早的人类活动   敦煌,上古时期属“三危”地域。大约在4000年前,三苗族就在此生息繁衍。《尚书#8226;舜典》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当然,仅“三危”地望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甘肃敦煌三危山”一说。另外,《通典》卷174也记载:“沙洲,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这样看来,羌戎与迁徙于此的三苗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氐与羌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生活在西起敦煌、历河西走廊全境、东达甘陕渭水之北、南包括青海省全境。有的学者认为氐羌族的祖先,就是黄河上游主要是河西地区和邻近的青海湟水流域一带曾经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的原土著民族。而后迁来的三苗族,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融合到氐羌族中,成了氐羌祖先的一部分。但不管氐羌祖先是三苗族还是土著民族,他们都是在敦煌这块绿洲上活动过的华夏先民。      二、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华戎交替    春秋战国时期,敦煌是月氏、乌孙共同游牧的地区。《汉书#8226;西域传》记载:“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乌孙即“戎”的转音,月氏则为羌族的一支,而羌戎均是敦煌古代的先民。乌孙原住张掖以西,包括敦煌在内靠近祁连山一带的地区,月氏生活在张掖以东的河西广大地区。月氏在秦汉之际已发展到奴隶社会阶段,在西北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边的乌孙经常遭到它的掠夺,迫使大部分乌孙人逃到北边刚刚崛起的匈奴。于是河西地区几乎被月氏独占。到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举兵攻击月氏,月氏主要部落被迫西迁。史称这部分为“大月氏”,羸弱不能迁徙留居原地的月氏人残部史称“小月氏”。匈奴便让乌孙驻守河西。此后,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乌孙就留居在西部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整个河西地区则为匈奴右地。   匈奴大肆扩张的结果引发了与建立不久的西汉王朝长达300年的矛盾和冲突。从汉初“和亲”手段的消极守卫到汉武帝时期的三次积极进攻,再到重创匈奴势力之后,为维护边境安宁,汉王朝采取了政策,从中原大量移民来充实边防,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每年有大量的使团、商贾出入于玉门关、阳关,那时的敦煌商旅频繁,车水马龙,一片兴旺景象。所以,《汉书#8226;郡国志》注引《耆旧志》称当时的敦煌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      三、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民族纷争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成为各民族纷争之地。曹魏时期,在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一些和睦政策,以保护丝路通商。西晋时期,中西交往日益频繁,佛教也随之东传,许多胡、汉高僧都聚集在敦煌。    东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经过汉族及其他民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北凉、西凉等政权的统治。自4世纪初期起大约70年,敦煌属汉族张氏政权前凉的势力范围。公元376年,氐族苻氏的前秦政权灭前凉,敦煌归前秦统治,历时整十年(376~386)。前秦苻坚统治敦煌后,徙汉族2万户至敦煌,增强了自汉代以来的敦煌汉族社会,这是继汉武帝之后对敦煌又一次最多的移民。与前秦同为氐族的吕氏政权于公元386年建立后凉,在将近4世纪末统治了敦煌,于公元403年灭亡。4世纪末,以汉族段氏为王室的北凉开始建立,但是其实权却掌握在出身于张掖南边的匈奴沮渠氏手中。公元401年,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公元400年,汉人李?苯?立西凉,定都敦煌,西凉的建立也可以说是敦煌汉人的独立。“敦煌的这种情况,可以说即便有时可以产生出独立的政权,但在战略上却不能控制整个河西。”②这个汉人政权最终于公元421年被沮渠蒙逊所灭。北凉于公元442年随着鲜卑族拓跋氏的侵入而放弃敦煌,敦煌随之为北魏拓跋氏占有。       四、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融合   据《西域图记》记载,隋代出敦煌有三条道路:北道、中道、南道。可见,敦煌在当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召见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者,前哨接待站就是敦煌,足以说明敦煌在民族交往和经济贸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