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课件10
二、梁启超 1、生平与教育活动 2、论教育作用 世界之运,由乱而近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学校总论》)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1、办学堂 万木草堂(1891年) 时务学堂(1897年) 2、设报馆 3、建学会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京师大学堂的职能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 京师大学堂的影响 2、兴办地方学堂 3、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科举制度 4、维新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维新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 1、教育实践活动 万木草堂与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实践 晚年的尊孔读经活动 2、教育思想体系 (1)教育救国论 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教学通议》)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上清帝第二书》) (2)变科举、兴学校 废八股、改试策论:自童时至壮年,困之以八股之文,目不通古今,耳不知中外,故致理财无才,治兵无才,守令无才,将相无才。 (《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 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 县立中学,十四岁而入,增教诸科尤深,兼各国文,务为应用之学。 主张大学设四科:经学、哲学、律学、医学。在首都设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设立“学部”统管一切教育事务。 (3)倡西学、改革教育内容 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分立学堂,而测量、图绘、语言、文字皆学之。(《上清帝第二书》) 泰西人民自童及冠,精力至充之时,皆教之图算,古今万国历史,天文地理及化光电重,格致法律,政治公法之学,其农工商贾,亦皆有专门之学,故人人有学,人人有才,即其兵亦皆由学书,识字绘图仪测量阅表,略通天文地理格致医学始能充当。 (《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 3、论教育宗旨 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一国之有公教育也,所以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为团体,以自立竞争于优胜劣败之场也。……故有志于教育之业者,先不可不认清教育二字之界说,知其为制造国民之具。 (《论教育当定宗旨》) 4、变科举、兴学校 (1)变科举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变法通议》) 三策: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中策为“多设诸科”(明经、明算、明字、明法、明医、兵法等科);下策为“略变其取士之具”(加试一些实学)。 (2)兴学校:《教育政策私议》 0-5岁“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 6-13岁“儿童期”,受小学教育; 14-21岁“少年期”,受中等或师范教育或各种实业、专门学校的教育; 22-25岁“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 5、论幼学、女学及师范 (1)论儿童教育:《论幼学》 批评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非尽取天之下学究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 详尽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儿童教育: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授以歌谣、俗语、音乐、体育。 建议为儿童编好蒙学读物。 (2)论女子教育:《论女学》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倡设女学堂:农商医律格致制造等事,国人无男无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3)论师范教育:《论师范》 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 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第三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901-1911)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废科举的必要性 科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科举制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最大障碍 2、废科举的可能性 清政府内部的权力变动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教育的蓬勃发展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 3、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改革科举内容、废除八股取士(1901年1月) 递减科举取士名额(1903年11月) 停科举(1905年9月) 4、废科举的影响 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依赖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 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 二、新学制的建立 1、建立过程 京师大学堂(1898年) 《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壬寅”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学-1和3单元.docx
- 生字词(1-7单元).docx
- 数学资源评价二单元.doc
- 秦皇岛现代农业物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平均分除法作业.doc
- 全解数学七单元易错题.doc
- 数学六.doc
- 数学三单元易错题.doc
- 期中错题.docx
- 数学卷错题.docx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整本书阅读课件.ppt
- 中考语文复习积累与运用课件.ppt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课件.ppt
- 四川省2015届理科综合试题48套第12套.pdf
- 【课件】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课件】青春牢筑国家安全防线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中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班会.pptx
- 【课件】原始人的创造+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pptx
- 上海证券-美容护理行业周报:流量加快去中心化,强运营头部品牌影响较小 -2024-.pdf
- T_CSEIA 1005—2023_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治理要求.pdf
- T_CDSA 504.16-2023_急流救援技术培训与考核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