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课件7.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课件7

四、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国子监 太学 专门学校:律学(隶属于国子监)、算学 、书学 、画学 、医学、武学 2.地方官学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 实行“三舍法” 学田制 2、性即理 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朱子语类》卷5) 3、“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道心与人心) “天命之性”即“理”,是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道德本能,微妙而难显现; “气质之性”来自人的形体,即知觉、言语、动作、思虑等生理与心理的机能,常产生偏差。 二、教育作用:“明明德”与“变化气质” 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愚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语类》卷4) 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功夫,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 (《语类》卷4) 三、论教育目标 学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13)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语类》卷13)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文集》卷70) 四、关于教育阶段与任务 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小学集解?辑说》) 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章句序》) 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小学集解?辑说》) 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小学集解?辑说》) 五、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 1、立志 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语类》卷8) 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 (《语类》卷8) 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做尧舜。(《语类》卷8) 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续近思录》卷2) 2、主敬 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敬是不放肆的意思。”(《续近思录》卷1) 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敬只是一个畏字”(《语类》卷12)所谓“畏”,即 “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语类》卷8) 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主一只是专一”(《语类》卷96),“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语类》卷12)。 3、存养 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朱子语类辑略》) 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性理精义》) 4、省察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性理精义》) 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性理精义》) 六、教学思想 1、教学过程 2、教学原则 居敬穷理 自动和适时启发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3、朱子读书法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章 宋代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三次兴学”和宋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第四节 宋代书院制度 第五节 朱熹理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 一、尚文抑武 调整行政机构 兴文教,抑武事 二、尊孔崇儒 重建孔庙 祭孔、封孔及后裔 十三经的初步形成 三、重视佛道 大建佛寺 特设译经院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置道官 四、理学的兴起 周敦颐 张载、二程 朱熹 第二节 “三次兴学”和宋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兴学原因 1、外因---政局动荡、学校萧条 中央官学:国子监、广文馆 地方官学:数量有限且无统一建置 2、内因---养士与选士的矛盾 重科举、轻学校现象日益突出 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范文正公文集》卷8) 二、兴学内容 1、庆历兴学 (1)改革太学 聘孙复、石介等名儒主持太学讲席 推广胡瑗的“苏湖教法” (2)改革科举 立听讲日限 罢帖经、墨义,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 (3)令州县立学 2、熙宁---元丰兴学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主张实行教养取任之道。 熙宁四年苏王之争:苏轼《议学校贡举状》提出选举养才,“何必由学”。 (1)改革太学 扩大太学规模 创立“三舍法” 保障太学教育经费 (2)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设置诸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状况,加强地方教育管理 为地方官学拨充学田 (3)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