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课件3.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课件3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儒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凡人之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解蔽》)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解蔽》)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解蔽》) 解蔽之法: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事物而中悬衡焉。 (《解蔽》) 四、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论》) 2、教师的作用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修身》)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儒效》) 3、尊师重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大略》)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大略》) 4、教师的条件(资格)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 五、关于孟荀比较的几个问题 1、殊途而同归,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 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荀: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 孟: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涂之人可以为禹。 (清)钱大昕:“孟荀一也。” 2、侧重点不同,塑造人性的方法相异 孟: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界的压力。 荀: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孟: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然之气”。 荀: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 3、孟荀之争的实质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孟子以仁政思想标新,极具人情味与理想性。 荀子以礼治思想立异,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 孟子崇尚大丈夫人格,强调人格的主体性。 荀子推崇“大儒”人格,重视政治家的机智与圆通。 孟子“尽心知性”,注重内省,教人节欲,理论主观臆测多。 荀子“化性起伪”,注重学习,注重积累,论述道理透彻。 4、孟荀的贡献 孟子侧重道统,其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源泉。 荀子侧重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 后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质是“表儒内法”、“表孟实荀”? 5、孟、荀学说相互补充,要准确地理解人性、理解教育,必须将孟子的观点与荀子的观点结合起来考察。 对人性的理解要做到先天与后天的统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对于教育,也应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与教化法制约束的统一。 第二节 孟子教育思想 周公--庆父--孟孙--孟子(前372--前289)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孔子--子思(孔伋)--孟子:思孟学派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尽心上》) 一、论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告子》)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离娄上》) 2、教育的个体功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二、论教育目的 1、社会目的 培养治术人才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 教化万民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