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PD抗生素合理使用分析
RICU-1患者 病例汇报 1.老年男性,82岁; 2.矽肺20年;高血压20年;冠心病20年;阑尾炎术50年; 3.吸烟45年;30支/日;偶尔饮酒;井下掘进接触煤尘25年; 4.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反复在当地医院和我院治疗;近10年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近5年休息下气短,每天氧疗;1月前感冒诱发加重; 病例汇报 5.查体:体温36.4度;心率13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51/91mmhg;神志清楚,喘息状,言语间断;推入病房,双肺满布喘鸣音和湿性啰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首次病程 首次病程 首次病程 血常规 生化系列 免疫系列、血凝系列 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 心包微量积液 脂肪肝 桶状胸,纵膈窗可见圆形钙化灶;双侧胸膜增厚,心包微量积液,可见小淋巴结,双肺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斑片状、纤维索条影、钙化灶,右肺下叶斑片状磨玻璃影,双侧支气管扭曲变形;透亮度增加 桶状胸,双侧胸膜增厚,双肺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斑片状、纤维索条影、钙化灶,右肺下叶斑片状磨玻璃影,右肺较左侧多;双肺透亮度增加 桶状胸,纵膈窗可见圆形钙化灶;双侧胸膜增厚,心包微量积液,可见小淋巴结,双肺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斑片状、纤维索条影、钙化灶,右肺下叶斑片状磨玻璃影,双侧支气管扭曲变形;透亮度增加 桶状胸,纵膈窗可见圆形钙化灶;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较右侧明显,可见小淋巴结,右肺上叶较大钙化灶,加 双肺上叶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斑片状、纤维索条影、钙化灶,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大钙化结节;双肺透亮度增加 CT报告.2017.11.15 入院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呼吸性碱中毒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IV级 3.矽肺合并感染 4.原发性高血压3级 很高危组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阑尾炎术后 7.心律失常—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思路如何… 当你看完病人—是直接想到使用什么抗生素吗?该抗生素的特性知多少?哪一类?抗菌谱?耐药情况?药物代谢、动力学?半衰期?药物MIC?后遗效应?相互作用?肝肾副作用?老年、孕妇、哺乳、儿童特殊人?… 还是—首先考虑到可能感染的细菌?社区获得性?院内获得性?该病人耐药情况?该地区耐药情况?G+?G-?厌氧菌?机会菌?非发酵菌?以及上页情况…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样可以把知识融会贯通! 目前抗生素使用是… RICU-1患者特点 1.大于70岁老龄患者,免疫力下降;炎症指标反映迟缓;肝肾功能减退; 2.反复抗感染治疗,每年大于4次;耐药菌感染高危; 3.矽肺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肺部结构性改变患者;非发酵菌机会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4.COPD常见诱发—病毒、流感嗜血杆菌、卡特莫拉菌、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 5.老年误吸—厌氧菌; RICU-1患者致病菌特点 G+/G-、厌氧菌; 机会菌; 耐药菌; 免疫缺陷; 重症感染; RICU-1患者致病菌特点 可以覆盖上述细菌抗生素: 1.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耐β内酰胺酶 +第三代、第四代呼吸科喹诺酮类; 2.碳青霉烯类+第三代、第四代呼吸科喹诺酮类(或大环内脂类); 注意: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可以覆盖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的非发酵菌; RICU-1患者抗生素 综合上述,抗生素选择为: 1.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2.25+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静点; 2.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第三代头孢菌素,兼顾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覆盖G+/G-、部分厌氧菌,耐β内酰胺酶; 3.左氧氟沙星:呼吸科喹诺酮类,覆盖G+/G-,兼顾抗铜绿假单胞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不典型菌; RICU-1患者抗生素 1.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一般每日剂量 3-9g;严重感染每6-8小时3-4.5g;舒巴坦钠最大剂量4g(相当于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12g ); 2.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一般每日剂量 0.5-0.75g; 长期医嘱-1 长期医嘱-2 长期医嘱-2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主要针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卡他莫拉氏菌、金葡菌、肠杆菌科细菌、厌氧菌等;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主要针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 * *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如半衰期、组织分布、排泄途径等应很相近,尽可能一致;药物组合后不增加毒性且能起到协同作用。 酶抑制剂不能解决所有与β-内酰胺酶有关的耐药问题。 * * 新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均不同于其他抗生素,因此对多重耐药G-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药物在组织体液中浓度高; 不良反应亦相对轻微; 大多数品种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少而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