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桑株古道穿越喀喇昆仑山的抗战运输线.docVIP

探访桑株古道穿越喀喇昆仑山的抗战运输线.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访桑株古道穿越喀喇昆仑山的抗战运输线   几年前,通过一本叫做《未完成的探险》的小册子,我认识了德国探险家特林克勒和穿行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中的桑株古道。1927年8月3日,特林克勒的探险队从克什米尔的列城出发,经过两个月,穿越了世界屋脊喀喇昆仑山,走过了广袤、坎坷的无人区,当他们精疲力竭地翻过最后一座达坂――桑株达坂后,终于进入了塔里木绿洲,回到了红尘。   特林克勒对喀喇昆仑之路的描述深深地吸引着我。几年来,我多次考察昆仑山之路,进入喀喇昆仑山区,沿着特林克勒的足迹考察……2009年7月,我率探险队再次进入桑株古道,经过4天的攀登,当我们站在海拔5050米的桑株达坂,眺望一望无际的高山雪岭,我再次体会到特林克勒对喀喇昆仑之路描述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会不辞辛苦地往返于如此艰险的旅途,更怀想它在抗战时期如何成为向中国输送紧缺物资的国际运输线。      杏子成熟的康克尔乡   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桑株古道也称为“喀喇昆仑之路”,它位于亚洲的心脏,起于新疆南部的皮山县桑株乡,穿越世界最高的山脉,到达克什米尔的列城,是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桥梁。在西方探险家进入的时候,昆仑山地区人烟稀少,离皮山县30多公里的桑株乡所辖的地域,还是塔里木边缘的小绿洲……一个世纪过去了,桑株乡已成了拥有5000多人的大乡村,随着人数的增长,绿洲又向昆仑山浅山地带扩展,十几年前,皮山县政府又在桑株乡以南20公里的山区建立了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这里也就成了从克什米尔沿桑株古道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7月23日,为了能顺利进入康克尔乡,我们3个领队一大早就驱车行驶240公里来到了皮山县,下午前往康克尔乡打前站。8月24日,两位维吾尔朋友驾车把我们9名队员送到了康克尔乡。同时,我们还联系到了柯尔克孜驮工依明和托乎提木萨――他们在我们前一年进入桑株古道时帮助过我们。   康克尔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畜牧业和种植杏树。这里虽然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但自古以来出产的杏子以个大、肉厚、香甜而出名。我们到达时正是杏子成熟的季节,房前屋后,山坡谷底,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杏树,在村舍东侧的河床上,丰收的人们忙碌着,在炊烟袅袅升起的河谷中,在夕阳的映辉下,成片金黄色的杏树和银色的桑株河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康克尔乡是昆仑山脚下的世外桃源,不仅景色优美,乡民也淳朴好客,晚上我们住在了驮工托乎提木萨家,他的妻子为我们做了一顿香喷喷的柯尔克孜抓饭,他6岁的小女儿穿着我们带去的连衣裙,可爱极了,蹦蹦跳跳地进出果园,给我们端来了一盘盘透红的杏子。      桑株峡谷的古栈道上   毛驴后腿踏空,几乎失足坠入河中   离开村子时,出于好奇或兴奋,4个女队员一上路就分别骑上毛驴狂奔,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村子的最南边,若不是为了看桑株岩画她们还不肯下驴。桑株岩画刻在一处不高的花岗岩山体下面,其面积虽说只有1~2平方米,但却是昆仑山区的著名岩画,涉及放牧、狩猎、星辰,是生活在昆仑山区的先民们的生活写照,据考证至少也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不过直到1927年德国探险家特林克勒路过此地时,才将桑株岩画公布于世。   正午时分,烈日照射在昆仑大地上,极其干燥的河谷没有一丝微风,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激动和兴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脚步声和淋漓的汗水。在离河道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依稀可辨,这便是穿越河谷的人工栈道。这条栈道起于何时,是谁开凿的,我们无人知晓,在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记载,但从栈道上岩石磨砺的程度来看,这条栈道至少已存在上千年了,不论是对于远古的先民,还是早年的商旅,栈道都是他们赖以生存和走向西藏和南亚的必经之路。   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让栈道已破碎不堪,许多塌方断裂的路段用红柳和石块修复起来,人走在上面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在有些我看来毛驴根本无法通过路段,为了保险起见,我从毛驴身上取下了装有团队经费、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背包,以防老驴失足,坠入下面汹涌的桑株河。当队员们相互保护着通过了第一段栈道之后,我们目睹了毛驴过栈道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驮着沉重行李的毛驴根本无法靠自身力量爬上陡峭的栈道,往往是4个驮工一起又牵又推,加上棍棒使劲的敲打,强行让驴通过。站在不远处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驴颤抖的四肢,驴蹄的铁掌与岩石剧烈的碰撞发出的响声,紧紧揪住我们的心。一头驮着3个大包的毛驴终于坚持不住了,卧在了狭窄陡峭的栈道上,一条前腿卡在石缝中,驮工用木棍使劲敲打毛驴的脖子,拼命挣扎的毛驴的后腿突然踏空,差点掉下悬崖,我们禁不住大叫起来。   我真佩服昆仑山区的毛驴,它们具有极强的耐力、适应高海拔的能力和生存本领。那头陷入绝境的毛驴,最终在驮工的努力帮助下脱离险境,但它的后腿关节处被岩石划开一道近10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我们赶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