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透过诸神的眼睛
千百年来,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限于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匮乏和科技水平的低下,他们只能将无法实现的梦想神化,于是我们的先辈创造出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神奇,阿拉伯人杜撰出阿拉丁乘飞毯探险的传奇。
二百多年前,法国的两个兄弟发明了热气球,人类真正地“飞”向天空,去实现那个亘古的梦。从此人类可以透过诸神的眼睛去俯视芸芸众生,审视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
那时我们邂逅
我那时在阳朔开了个小酒吧,偶尔靠带客人攀岩平衡一下开支。有一天,两个新西兰年轻男女撞进了我的小店,他们坐下来要了两瓶啤酒,大概是继承了他们的先辈埃蒙?希拉里(第一位登上珠峰的人)生性喜欢冒险的天性,他们大声抱怨阳朔的竹筏漂流、骑单车缺乏刺激。在我狡猾的诱导下,他们俩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三张汗浸浸的红色大票,让我带他们去攀岩。第二天的攀岩我把他们折腾得挺惨,但是他们用晒得发红、挂着汗泥的小脸冲着我一个劲儿傻乐,回城后还很诚意地邀请我共进晚餐,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当第二瓶1998年的长城干红被打开的时候,他们开始问我阳朔还有什么刺激的活动,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乘热气球。That′s great! 非常棒!新西兰人热爱冒险的天性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在大量酒精麻痹下我作出了一个决定:和他们一起去乘热气球。
第二天,酒醒的我早就把昨天的承诺丢到九霄云外。下午,我正在店门口的桌子上悠闲地扫视所有经过的游客,那两个新西兰人像幽灵一样又飘到了我的面前。他们戴着竹编的斗笠,穿着阳朔自产的文化衫和传统的蓝色蜡染七分裤,很热情地问我这身装束如何。我轻描淡写的一句Wonderful就把他们愉快地打发了。相约下午三点半店门口集合出发去乘热气球,然后他们飞也似地跑开,继续淘他们的中国纪念品。
那时的天空多了一种颜色
下午,他们准时来到我这里。乘热气球的接头地点安排在了漓江边的码头,起飞地点则在江对面平坦开阔的沙洲上。在乘船过江之前就远远地瞥见那个色彩斑斓的大气球平躺在对岸,周围有几个人在忙活着什么。小木船载着我们过了江,船工游刃有余地在对岸的沙洲上放下我们。近距离看到了还是扁扁的气球,感觉很大的样子。在交完了所有费用,每人签署了一张类似生死协议的白纸之后,我们的热气球之旅就要开始了。
平摊在地上的热气球显得花里胡哨,还印有阳朔一家酒吧的Logo,气球下面连接了一个藤编的大篮子,有几个工作人员发动了柴油鼓风机向气球里充气。不到10分钟的光景,气球慢慢地膨胀起来,不过依然伏在地上,然后一个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是驾驶员)点燃了燃烧器。长达四米的火舌间歇地喷到球体内,很快气球就膨胀变大,向上漂浮并且带动那个大个的藤质篮子立了起来。终于,一切准备就绪,热气球看起来更像一个巨大的电灯泡,驾驶员招呼我们过去爬到篮子里面。
听口音,热气球的驾驶员是个广东人,大概是普通话讲得不好的缘故,他不善言辞。一个驾驶员加上三名乘客使不大的藤篮显得更加拥挤,一罐液化石油气也占据着一个人的宝贵空间,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巴掌大小的地方,无法动弹。驾驶员简单地对热气球飞行作了介绍,我忙着拍照并没有太理会,两个新西兰人呆若木鸡地听着他讲汉语,我猜他们一句也没听懂。驾驶员兄弟给下面帮忙的地勤人员做了个手势,他们解开了固定的缆绳,篮子摇晃了一下,没有任何阻碍地升了起来。我下意识地收起相机,死死抓住藤筐边缘。驾驶员拉了一把燃烧器的开关,巨大的火焰在距离我们脑袋不到一米的地方喷射到球体内。火焰长达四五米高,并且伴随着巨大的呼啸声,吓得我一缩脖蹲了下去,同时感到一股热气直冲头皮和脖子,两个老外惊呼了一声“Oh,My God!”也显得非常惊恐。看到戴着棒球帽镇定自若的驾驶员,真后悔没戴顶帽子来。气球平稳地向上升去,比坐电梯还快。黑瘦的驾驶员又给气球加了几把火,眼看着刚才的地勤人员变成了蚂蚁大小在沙洲上乱转,然后又上了车,像个甲壳虫一样爬走了。几乎没有多大感觉,热气球就升到了比山还高的空中,一座一座的山峰连绵地出现在视野中,远远地又逐渐淡出到视野外面。渐渐地感受到一阵微风吹过,于是这个斑斓的大电灯泡沿着漓江的流向飘动起来。逐渐适应了热气球的我变得兴奋起来,朝着上面巨大的火焰和绚丽的气球、下面已经成为田字格的稻田、360度的全景画面不停地按动快门。
在我猫五狗六地拍照、卸卷、上卷再拍照的循环运动中,突然发觉这个世界变得安静起来,驾驶员也放弃了他那份“制造噪音”的有前途的工作,任由气球随风慢慢漂浮;两个新西兰人更是肉麻,紧紧地抱在一起遥望着远方,好像我挤着了他们似的。我也只好识趣地收起相机,投入到他们这种安静的气氛中去。我竖起了耳朵仔细地听,平时人的嘈杂、鸟的叽喳、甚至蝈蝈的小曲儿都听不到了,真的一片静谧。就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