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纳米尺度下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pptx

纳米尺度下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ppt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尺度下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尺度下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背景简介莱顿佛罗斯特(Leidenfrost)现象是1756年由莱顿佛罗斯特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烧的通红的铁勺上滴上一滴水珠,水珠竟然悬浮起来并持续30秒。莱顿佛罗斯特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啤酒倒入热锅液滴在炙热表面背景简介莱顿佛罗斯特现象在工程中的应用ITER第一壁换热技术莱顿佛罗斯特热机研究现状Nature 489(7415): 274-277. Vakarelski, I. U., et al. (2012).实验研究了疏水界面和超疏水界面的莱顿佛罗斯特现象。Langmuir 29(31): 9798-9806.Kruse, Anderson et al. (2013)实验研究发现微纳米结构使莱顿佛罗斯特现象液滴存在时间减少33%研究现状Physical Review E 86(2).Roeller and Herminghaus (2012)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了莱顿佛罗斯特现象,并且指出在微观尺度下R-T不稳定性也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Physical Review E 87(4).Xu and Qian (2013)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二维的莱顿佛罗斯特现象,再现了实验现象,并且模拟出在R-T不稳定性作用下大液滴分裂成小液滴的现象。研究内容研究现状总结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宏观的数值研究。微观机理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纳米化结构对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研究内容比较纳米化结构表面与光滑表面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差异。比较相同表面积,不同尺寸的纳米化结构表面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差异分析纳米化结构表面对莱顿佛罗斯特特征温度的影响。研究方法经典MD:通过势函数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更新每个原子的速度和位置随时间演化。通过统计方法获得需要的宏观状态量(压力,温度,密度等)。其中U代表粒子间的势函数:分子动力学简介研究方法计算代码:LAMMPS势函数:水分子:TIP4P/long铜原子:eamCu-O,Cu-H:lj/cut加热方式:控制图中红色层的原子按设定温度振动,白色层固定,红色和紫色之间通过键进行相互作用。紫色层作为加热层对水分子以及纳米结构加热。研究方法计算模型如右图所示:在垂直纸面方向厚度为2nm。模拟区域的包含了约16000水分子和21000的铜原子。在竖直上边界是反射边界条件,下边界是固定边界条件。其余四个方向是周期性边界条件。54nm9nm四种结构分别是光滑表面(smooth),以及三种尺寸的纳米化结构表面(rect_2r,rect_4r,rect_8r)。柱状的纳米结构width/height = 236nm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模拟结果对比 2K * 27K 52K 77K 102K 127K 152K 177K 2K 27K 52K 77K 102K 127K 152K 177K不同加热温度,光滑表面和Rect_2r在400ps的差异。* 温度表示加热区域过热度,即加热温度-373.15K。研究结果 2K 27K 52K 77K 102K 127K 152K 177K 2K 27K 52K 77K 102K 127K 152K 177K不同加热温度,Rect_4r和Rect_8r在400ps的差异。模拟结果对比研究结果模拟结果对比加热温度为450K,400ps时刻不同结构表面的模拟结果研究结果450K出现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时间纳米结构使莱顿佛罗斯特现象出现最大有20%的延迟。400ps内的平均输入热流密度莱顿佛罗斯特点及热流密度研究结果对比两种结构在过热度为77K的时候,典型的流场分布。从图中可见,由于纳米结构的存在,漩涡的分布和尺寸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涡量分布,可知纳米结构诱导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漩涡。流场分布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模拟,主要有以下结论:纳米化结构可以显著提高莱顿佛罗斯特现象的发生温度。莱顿佛罗斯特特征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强化换热。纳米化结构诱导的更加剧烈的微尺度涡是莱顿佛罗斯特特征温度提高的原因之一。展望扩大计算区域,做更大的纳米结构进行分析。TIP4P是四点TIP水分子模型,相对于TIP3P增加了1个无质量的电荷点。计算中考虑了长程力。TIP4P模型对于描述水分子的热物理性质较为准确。eam: 嵌入原子多体势,eam势函数在描述铜元素的性质方面相当准确。lj/cut:截断的Lennard-Jones势函数(12-6对势)。从上到下分别是气态区域,液态区域,纳米化结构,以及加热区域。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