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与疏导.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框架问题思维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周佳泉年月从画一幅画说起前言同学作品原图同学作品原图同学作品同学作品谁画得更像为什么同学画得比较像因为同学用了框架大体的位置和比例关系处理得更好学生的苦恼数量关系不明确找不到中间条件情境远离学生生活解题的步骤混乱总体来说就是缺少对问题的一个整体感知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教师的对策对策一依托生活经验优点数学生活化简单易懂局限生活经验对数学的负迁移作用例岸上原来有只青蛙跳进水里一些后岸上还剩下只跳进水里多少只学生解答只答跳进水里只原因

* 浅谈框架问题思维法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   周佳泉 2017年11月 从画一幅画说起。 前 言 A同学作品 原图 B同学作品 原图 A同学作品 B同学作品 谁画得更像? 为什么B同学画得比较像? 因为B同学用了“框架”,大体的位置和比例关系处理得更好。 1.学生的苦恼: (1)数量关系不明确 (2)找不到中间条件 (3)情境远离学生生活 (4)解题的步骤混乱 总体来说:就是缺少对问题的一个“整体感知”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2.教师的对策 对策一:依托生活经验 优点:数学生活化,简单易懂 局限:生活经验对数学的负迁移作用 例:岸上原来有11只青蛙,跳进水里一些后,岸上还剩下4只。跳进水里多少只? 学生解答:11-7=4(只)答:跳进水里7只。 原因分析: (1)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减法就是“减少”。 (2)生活事件中,“青蛙跳水”分为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存在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11只 ?只 4只 而在数学上: 青蛙的总数是一个集合,由两个子集组成——岸上的和水里的。 两个子集地位平等,不存在因果关系; 无“间隙”对接,非此即彼。因此,用总数减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得另一个部分。 这就说明: 生活经验≠数学方法 对策二:用综合法或分析法 优点: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局限:步骤繁琐,眼花缭乱 例: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10天,乙队独做需要15天。现在甲队先做4天,余下的两队合作,还需要多少天? 分析法:(倒推法) 综合法:(顺推法) 对策三:找条件和问题,中间“贴地砖” 优点:方向明确,简洁高效 局限:有时候会进入“死胡同” 例:王芳买了2瓶墨水和5本笔记本,墨水的单价是笔记本的1.5倍。她付给售货员100元,发现用去的钱正好是剩下的钱的4倍。墨水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对于学生来说: 5个已知条件似乎都无法与问题挂勾(隐蔽性太大) 1.我们也来画个“框架”,把问题套进去。 例1: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10天,乙队独做需要15天。现在甲队先做4天,余下的两队合作,还需要多少天? 二、框架问题思维法的尝试应用 首先想: 两个队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只是做的时间不同。 即:甲工程量+乙工程量=工程总量, 用方程表示为(设还要X天): ×(4+X)+ X=1 例2:一项件工作,师傅独做要8天,徒弟独做要12天。师徒二人合做了若干天后,师傅去出差。师傅回来后又和徒弟一起做。这样一共用了9天才完成这项工作。师傅出差了几天? 同样用上面的“框架”来装问题: 师傅做的+徒弟做的=工作总量 设师傅实际做了X天 ×9+ X=1 X=2 9-2=7(天) 答:师傅出差了7天。 例3:王芳买了2瓶墨水和5本笔记本,墨水的单价是笔记本的1.5倍。她付给售货员100元,发现用去的钱正好是剩下的钱的4倍。墨水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首先想: 讲了一件什么事? 买东西,还剩钱。 钱是怎样剩下的? 总数-用去的=剩下的 “填空”(设剩下的钱为X) 总数-用去的=剩下的 用去:20×4=80元 再追问:这80元是怎样用去的? 墨水钱+笔记本钱=用去的钱 100 - 4X = X X = 20 (继续填空) 5Y 1.5Y×2 + = 80 例4:李白提壶街上走,遇店加一倍,遇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干壶中酒。李白原有几斗酒? 首先想: 李白干什么事? 两件事,加酒,喝酒。 两件事有顺序吗? 先加,再喝。三个回合以后,酒喝完了。 明白了: 加酒,喝酒,又加酒,又喝酒,再加酒,再喝酒。最后“等于0”。 一遇: 二遇: 三遇: 解方程得: X×2=2X 2X-1=Y Y×2=2Y 2Y-1=Z Z×2=2Z 2Z-1=0 Z=0.5 代入方程二 Y=0.75 代入方程一 X=0.875 例5:著名的“牛吃草”问题 一个牧场的草保持匀速生长。这些草够30头牛吃5天,或够16头牛吃12天。请问这些草够21头牛吃几天? 传统解法:假设每头牛每天吃“1”根草 第一组牛共吃草: 第二组牛共吃草: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吃: 说明每天长出“新草”: 原有“老草”: 30×5×1=150(根) 16×12×1=192(根) 192-150=42(根) 42÷(12-5)=6(根) 192-12×6=120(根) *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