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清代《内经》名物考据成就说略
医学论文-清代《内经》名物考据成就说略
【摘要】? “考据名物”,就是诂释、考据事物命名的原因。而《内经》的名物考据,当指用训诂的方法解释病名,以及考据相关医学称谓的演革与证异。在清代,由于朴学发达,考据工夫精深,不少学者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
【关键词】? 《内经》 名物 考据 清代
??? “考据名物”,是诂释、考据事物命名的原因,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东汉末刘熙《释名》是我国第一部名物训诂的专著。运用声训方法解释病名、药名,在中医古注中时有所见。杨上善是为《内经》进行名物训诂第一人,他采用词义训诂的方法,开创了《内经》名物考据之先河。
??? 至清代,朴学昌明。朴学,又以考据学名之。广义的考据,包括以小学为先导,对字义音训的明辨考证,狭义的考据则专指名物典制之学,考据无疑是清代朴学体系之核心。段玉裁谓;“考核者,学问之全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经韵楼集》卷八《〈娱亲雅言〉序》)[1] 从清初方以智、阎若璩,至朴学之中坚戴震、惠栋、焦循等都无不重视考据名物。
??? 王鸣盛有《周礼军赋说》、任大椿有《深衣释例》,焦循有《群经宫室图》,这些著作显示了清代朴学名物考据范围之广。
??? 就《内经》研究而言,名物之辨当指相关医学称谓的沿革与证异。清代,一些学者以其涉猎之广,考据工夫之精,在该领域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其研究肇始于明末清初方以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以智崛起崇祯间,考据精核,迥出其上”,与顾炎武并称为清代小学之开山祖,但顾长于音韵,方长于训诂,所著《通雅》凡52卷,是一部考释百科语词的学术著作,作者在凡例中曰:“此书主于辨当名物,征引以证其义。”[2]由于他在哲学、医学、物理、天文等多方面的修养,使得该书成为研究社会科学文化渊源的重要作品。在书中多处可见对《内经》语词音义的考据,如《通雅·卷十八·身体》:“募、俞,胸与背也。《内经》曰:‘治之胆募俞。’注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汉书·西域传》‘钱面’、‘钱幕’,幕谓背也。《仓公传》‘爪幕’,按背穴也。”又如:“《内经》有“祝由”,徐文长引《物原》曰:‘禁咒名越方,汉武信南越,而禁咒方始。’智按:后汉传:‘赵炳善禁方。’汉书有禁方。古有祝科,至汉通外国而更奇,如西域幻人之类。”[2]此后,其他一部分朴学学者亦取得一定成就,试以俞正燮、沈彤、莫文泉说明之。
??? 沈彤与《释骨》
??? 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清史稿·儒林传》记:于乾隆元年“修《三礼》及《一统志》”,他笃志经学,文风古朴,有《果堂集》传世。他是朴学吴派代表人物惠栋的后学。沈彤博考《甲乙经》、《玉篇》等撰《释骨》,以解说《内经》骨名、形状、位置,他在自序中说:“骨为身之干,其载于《内经》、《甲乙经》者,以十百数,皆各有其部与其形象。然名之单复分总,散见错出,能辨析而会通者实鲜。”[3]沈氏详考诸说,订正错复,确认骨度和经穴。如他对“角”之考释:“颠之旁,崭然起者曰头角,亦曰角。左曰左角,右曰右角。《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彤按:耳上近巅者,乃头角,非额角也。故‘额角’为‘头角’之讹,则其下所云‘右角’、‘左角’者,亦头角也。旧说以左右角为‘额角’,误。当耳之后上起者,曰耳上角,曰耳后上角。其前曰耳前角,亦曰角。形曲,故又曰曲角,‘曲角’,经文俱误作‘曲周’。惟《气府论》注‘周’作‘角’,今从之。”
??? 他还应用文字知识考证骨名:“通回匝口颊下之骨,曰或骨。《骨空论》云:‘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王太仆注云:‘谓大迎穴也。’彤按:《说文》:‘或,即域本字。’云‘或骨’者,以其骨在口颊下,象邦域之回匝也。”[3]
??? 俞正燮和《癸巳类稿》、《癸巳存稿》
???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县人。他是清代嘉庆、道光时代朴学之中流砥柱,他上承其乡先辈江永、戴震诸人,治经精研覃思,并扩大了考据范围,李慈铭云:“理初经说之外,医学、天文,尤所穷究。”(《越缦堂读书记》)[4]《癸巳类稿》、《癸巳存稿》两书,实为其学问之荟粹,其中论证之广,引证之富,考证之精,可见俞氏学问之博大精深。《癸巳存稿》卷一对“末疾”进行考释:“《素问·缪刺论》云‘布于四末’,《管子·内业篇》云‘气不通于四末’,是末疾,四肢缓急也。”“案:礼乐记‘奋末广贲之音,注云:奋末,动使四肢。”但是,在古文献中,末疾并非独指四肢缓急,另有“贾逵以末疾为首疾。服虔云:末疾,头眩。案:《周逸书》,武顺解云: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元首曰末。五五二十五,曰元本,则末为首,古人目足曰跟、曰底、曰胝,皆以在下为根柢,故可以首为末,故曰末疾,头眩也。”[5]
??? 《癸巳类稿》卷四至卷六有“持素脉篇”、“持素持篇”和“持素证篇”详考。对于《内经》之脉法,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