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8B20单总线测温开题报告.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DS18B20单总线测温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测控技术与仪器0703班 学生姓名: 白普庆 指导教师: 桑海峰 2011年 3月 28日 DS18B0[1][2][3]单总线测温 一、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 1、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温度检测系统若采用一般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则需要设计信号调理电路[4]、A/D 转换[5]及相应的接口电路[6],才能把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计算机去处理。这样,由于各种因素会造成检测系统较大的偏差;又因为检测环境复杂、测量点多、信号传输距离远及各种干扰的影响,会使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 。所以多点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的关键在于两部分: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主控单元的设计。 DS18B20是DALLAS公司生产的一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3引脚TO-92小体积封装形式;温度测量范围为-55℃~+125℃,可编程为9位~12位A/D转换精度,测温分辨率可达0.0625℃,被测温度用符号扩展的16位数字量方式串行输出;其工作电源既可在远端引入,也可采用寄生电源方式产生;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到3根或2根线上,CPU只需一根端口线就能与诸多DS18B20通信,占用微处理器的端口较少,可节省大量的引线和逻辑电路。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该产品适用于冷冻库,粮仓,储罐,电讯机房,电力机房,电缆线槽等测温和控制领域轴瓦,缸体,纺机,空调,等狭小空间工业设备测温和控制汽车空调、冰箱、冷柜、以及中低温干燥箱等供热/制冷管道热量计量,中央空调分户热能计量和工业领域测温和控制 图1.硬件电路框图 单片机电路主要完成的任务:处理键盘[14]信号以显示不同通道的温度,动态显示[15]数码管。 驱动电路:驱动8个七段LED数码管,以显示,其显示不同通道的温度数值。 无线传输:与计算机进行无线通信,将温度数值送到计算机中。 软件方面利用汇编语言的WAVE软件进行编程[16]、Protues仿真调试[17.18.19],软件流程图包括DS18B20传感器读温度流程图和转换温度流程图,MAX7219驱动8个LED数码管流程图,如图2,图3和图4. 图2.读温度流程图 图3.转换温度流程图 图4 MAX7219流程图 四、预期成果形式 由于使用的是单片机作为核心的控制元件,使得电路的可靠性比较高,功能也比较强大,排除制作工艺上会出现的问题[20],预期可以得到设计要求的结果,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对本论题的科技前沿知识的了解,结合实物的制作,进行实验板中实际电路的测试,设计出了一种简单的单总线测温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五、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第一周:了解题目内容,查阅资料 第二周:查阅资料,翻译外文文献 第三周:文献综述 第四周:写开题报告 第五周:硬件方案论证 第六周:主要功能电路设计 第七周:电路原理分析参数计算 第八周:实物电路板制作 第九周:控制软件功能设计 第十周:主要功能软件编程 第十一周: 软件仿真调试 第十二周:修改细化设计 第十三周:校验程序 第十四周:进行整体系统的连接与检验 第十五周:撰写论文框架 第十六周:撰写详细论文 第十七周: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张金敏. [4] Bickerton J C, Green A G J and Viney I V F 1987 J. Phys. E: Sci. Instrum. 20 392 [5] Marco Wiering,Jelle van Veenen,Jilles Vreeken,et al.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 Control.ERCIM European Research Consortium for Informatics and Mathematics,July 9,200 [6] Colvin G G, Worpe E A and Gilboy W B 1984 J. Phys. E: Sci. Instrum. 17 19 [7] Neelamegam P, Padmanabhan K and Selvasekarapandian S 1992 Meas. Sci. Technol. 3 581 [8]Pradip O G, Mazumdar H S and Singhvi A K 1987 Proc. nat. symp. nuclear elect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