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西北师大学报2001.5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
—兼论文艺社会心理学
黄怀璞
[内容提要] 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现象只是艺术范畴内发生的特殊精神活动,人类的非精神活动领域并不存在审美,因而审美是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虽不同于纯艺术的精神创造,但同样具有审美性,这是由于艺术的精神性创造和非艺术的创造都根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心理的中介性影响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既属于艺术文明世界,也属于非艺术的物质文明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性活动,同时又都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即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关键词] 审美 社会心理 应用审美 非艺术性 功利目的
1997年,笔者在《文艺社会心理学论纲》 (《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就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展开文艺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近几年来,笔者又注意到,文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特别是童庆炳先生主持完成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一书出版以来,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已成为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值得进行系统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为,从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审美的应用性即非艺术性层面对此再作深入思考,将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
美产生的前提是审美,没有审美,也就无所谓美,而审美的过程是一种精神过程,所以人们通常认为,美只存在于艺术创造中,如崇高、优美、雄浑、悲壮、和谐、对称、均衡等等都是属于艺术范畴之内的概念。由于艺术本身是人的主观创造的一种外化形式,也即人类精神世界的特殊活动形式,因此在关于美的理解上,无论是形而上的或是形而下的观念,都在自然与非自然、精神与非精神、人工与非人工、艺术与非艺术的两极世界中寻求对美的理论思考,即美存在于非自然的、人工的、精神的艺术世界中,它的基本属性是非功利性的,如康德和席勒就是如此,黑格尔也确立了关于美的“绝对理念”观,即使是以研究非正常人的病态心理而形成了独特心理学体系的弗洛伊德也将文学创作视作是作家的白日梦,是被压抑的性欲的升华。看来美仿佛永远与人的主观性精神创造的艺术文明相关,而与其它人类活动无关。
同时,就人的精神活动自身而言,人类的精神活动不仅只指艺术,艺术活动只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的精神活动应有更为宽广的内涵。实际上,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人类无绝对精神性的活动,亦无绝对非精神性的活动,精神与非精神在人类活动中往往是水乳交融般地结合为一体的。在此意义上,将美及审美仅限定在精神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显然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点,就是美或者非美是以相关的价值标准判断的结果,价值标准作为参照系,是以客体的性能或属性对主体来说有无意义而言的,而这一参照系又以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特别是以各个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时代的不同、主体的不同等会导致标准的不同,标准的差异又决定了审美过程的差异,而审美过程的差异也使审美结果千差万别。这就使我们不能不对这样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以各种不同的标准去观照审美问题时,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除了艺术世界所提供的纯感性形式的东西是美的以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另类的美?或者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领域中是否也有人的审美活动?如果有,我们应怎样来分析或看待这一问题呢?
马克思在考察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时,曾提出产业工人的劳动是在我们面前打开的一本活生生的心理学之“书”以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产业工人这本心理学之“书”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劳动者作为人将其复杂的心理以物化形式外现了出来,是劳动者以人的本质性创造与特定的对象发生关系并在对象那里得确认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内含着和表现着美。这样看来,美的内涵与人们的物质的、自然的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是,以前我们一直将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论断常常置于艺术世界中进行研究,而没有把这一观点同人们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作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使美本来具有的更为宽广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说到底与科学技术的创造过程联系最为紧密,那么科学技术的创造过程及其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是否也有美呢?在亚里斯多德之后,西方关于美的理解曾受到以模仿论为核心的写实性美学观的长期影响,即使是提出“绝对理念”的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也有“第一种美是自然美”的观点,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的观点提出之后,这种写实性美学观就达到了它的极致。但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对人的主观创造性的忽视。而事实上,亚氏之所以有模仿观,车氏之所以有与此一脉相承的关于美的生活观,是因为生活就是由人的劳动生产不断进行创造的,而不是原始时代那种原生形态的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课件.pptx VIP
- 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ppt VIP
- GB/T 17747.1-2011_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 第1部分:导论和指南.pdf
- 《基础护理学》第7章 休息与活动(含答案).docx
- 城市中心区综合性公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例.docx
- 产品档案管理制度及流程.pdf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pptx VIP
- “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思考及对策研究--以惠州市河背社区志愿者项目为例.docx
-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人文武隆形考一 (3).pptx VIP
- (黑龙江省)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 学科整合 试题及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