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与文人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与文人文化

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 王鴻泰 自來士人即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分子,但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卻是以不同的面貌、形態牽動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宋代以來,中國社會由貴族性的社會轉為「平民社會」,科舉制度成為促成社會流動的主要機制,而社會經濟的發達與印刷術的普及,使科舉考試的參與者越來越多,上升管道因而相對地日趨狹窄,尤其到了明代中期以後,社會上逐漸出現一大批積滯在社會底層的士人。如此,科舉所造成的「士大夫」社會中,真正成為「大夫」(取得官職)者只是少數,在其基層還有為數龐大的一般「士」人,他們成為一個介於官與民之間的社會階層。這群基層士人,既是士大夫社群的一員,具有上升的可能性以及相同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他們為數眾多,且長久積滯在社會底層,也因此,在他們與政權的直接關聯鬆動、疏離的同時,他們反倒成為士大夫階層中與「庶民」最為貼近的一群。他們滲透入庶民社會中,流動於不同的「階層」間,衝擊、動搖了傳統「四民社會」的格局,造成「士商交雜」的新格局。他們的社會活動也為庶民社會加添了新的資源,帶動社會文化的更新與流行。因此,對此「基層士人」進行深入的考察,將是透視近世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與意義的重要關鍵。 現代學者的研究大致斷定,明末清初這段期間,中國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在社會經濟上有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1,在學術思想上也有所謂「近代思維」之開展與挫折的論辯2,而社會文化上則出現「情色文化」風行,以致造成情慾與禮教關係的重新辯證。3且不論個別論點的基礎是否堅實,或明清社會文化的發展是否真的開展出「近代性」的因子,單純從現象面來觀察明清社會文化的發展,可以發現其中的確呈顯出極為豐富的景象,尤其是以城市為據點的社會活動,更發展出極具特色的文化表現,例如:在物質面上各種商品的流通,成為個人生活表現的豐富資源,以致形成不斷變化的「流行文化」,而在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上,城市中頻繁的社交活動,已使個人得以跨越親族、地域的界限,創造其社會關係,以致組織成許多自願性的社會團體。4同時,社會上發達的出版事業,也急速地推動著諸如小說之類的通俗文類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 1 參吳承明,〈導論: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4-35。石錦,〈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理論的評介〉,氏著,《中國近代社會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頁101-137。 2 參溝口雄三,〈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史學評論》12期,1986.7。 3 參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9.6。 4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1934)。 上頻繁的戲劇活動,也大量地湧入一般社會大眾的生活領域中,豐富其生活,拓展其視野,以致形塑其對歷史、時事的認知??。5種種跡象顯示,明清社會文化的發展有其獨特之處,即使不能說是全新的文化形態,至少也是在唐宋以來商業活動的基礎上,發展到極高峰,而自成一具有鮮明歷史特色的文化表現。6 然而,這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化究竟是如何開創出來的呢?固然,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達,可說是其基本因素。不過,在經濟力量支持的「結構」中,文化的各種形式是如何「具體」發展出來的?從人為的角度來看,除了一般社會大眾,尤其是商人,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來厚植其發展基礎外,當時社會上為數甚多,且活動力特強的基層士人的居間作用,可說是推動此社會文化發展的創造性因素。 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明清社會的中堅分子就是為數甚多,且遍存於各地區的基層士人。所謂的「基層士人」,可以包括所有還沒有當官的士人,不過主要還是以科舉制度下具有「生員」身份的人為主,生員就是一般所稱的秀才。親身經歷明清間的朝代更替,深懷亡國之痛的顧炎武曾經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生員論」,他在這篇文章裡痛罵生員,他說:「廢天下之生員而官府之政清,廢天下之生員而百姓之困蘇,廢天下之生員而門戶之習除,廢天下之生員而用世之才出。」7顧炎武這段話一方面反映出:明中期以來,生員的存在與活動,確實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不過,另一方面,因為顧炎武經歷亡國之痛,他對生員的批評也是置於檢討明亡因由的前提下。所以,他將生員的存在意義置於朝廷養材的宗旨下——其〈生員論〉之起首即言:「國家之所以設生員者何哉?蓋以收天下之才俊子弟,養之於庠序之中,使之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世俗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分猷共治者也。」從此一立場出發,他發現生員在實際發展上,逐漸背離這個養才的初衷,甚至轉而干擾國家行政,因此對之痛加撻伐。然而,如果能夠突破顧炎武觀察立場上的侷限,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待生員問題,可以發現:生員對國家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