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_心境障碍.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__心境障碍

第九章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数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环性心境障碍(环性人格障碍)、恶劣心境障碍(抑郁性神经症)等。 患病率 1982年流行病学调查: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076%(29/38136),时点患病率为0.037%(14/38136);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为0.311%,农村(0.412%)高于城市(0.209%) 1992年流调复查: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083%(16/19223),时点患病率为0.052%(10/19223); 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一般为3%~25%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有家族史者为30%~41.8%;先证者亲属患本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越近,患病概率越高。并有早期遗传现象。 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56.7%,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2.9%;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养父母患病率为12% 分子遗传学;Egeland等(1987)把双相障碍基因定位于11p15.5。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神经生化改变: 5-羟色胺(5-HT)假说:5-HT功能降低与抑郁、失眠、内分泌紊乱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抑郁发作NE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降低,躁狂发作MHPG升高。 多巴胺(DA )假说:抑郁发作DA降低,躁狂发作DA升高。 γ –氨基丁酸(GABA)假说:躁抑症脑脊液GABA水平下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生长素轴)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抑郁症总睡眠时间减小,REM潜伏期缩短。 (五)神经影像变化: 结构性影像学研究:脑室扩大的发生率为12.5%~42%,单双相抑郁CT异常率无显著差异。 功能性影像学研究:左额叶局部脑血流量(rCBF)降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左前扣带回rCBF下降。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六)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Brow等发现抑郁症妇女在发病前1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的3倍。抑郁症发病前92%有促发的生活事件,而精神分裂症仅为53%。Paykel发现人们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增加6倍。 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情感高涨:自我感觉愉快、快乐、有感染力、夸大观念和言行。但易激惹、敌意。 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滔滔不绝、意念漂浮。 活动增多:精力充沛、随心所欲、不计后果。 躯体症状:无躯体不适、睡眠减少。 其它症状:瞻妄性躁狂(delirious mania) 临床表现 (二)抑郁发作: 情感低落: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和兴趣、抑郁悲观、心理难受、晨重夜轻。无用、无助、无望。 思维迟缓:联想减慢、思考困难。 意志活动减退:行动缓慢、抑郁性木僵 躯体症状:主诉多、早醒、消化、心血管、疼痛 其它症状:现实解体、强迫症状。 临床表现 ( 三)混合发作: 是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快速转相时发生。混合发作时躁狂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易误诊。 临床表现 (四)环性心境障碍: 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主要特征是持续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不稳定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五)恶劣心境障碍: 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常有自知力。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 病程和预后 (一)躁狂发作: 起病形式:无论是单次躁狂发作,还是复发性躁狂症,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季节为春末夏初。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多见。 病程:自然病程一般认为持续数周到6个月,平均3个月左右。 预后:反复发作多次后可转为慢性。可残留轻度情感症状,社会功能未能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现代治疗最终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复。 病程和预后 (二)抑郁发作: 起病形式: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单相发作年龄较双相晚。 病程:单相抑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躁狂长,但也有短的。平均病程约为6~8个月,长短与年龄、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次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