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任安书教学参考
报 任 安 书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位诗人曾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人的一生之中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选择,甚而是生与死的选择。虽然说芸芸众生如蚁,平平淡淡地来,平平静静地去,在生活中波澜不惊,但每个人总希望自己抉择后能够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痕迹。为痕迹是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司马迁也以其旷世之作饯行了这一诺言,向世人昭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二、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昭明文选》卷四十一。“报”,答复。“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探寻背景】
【高考在线·文学常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
三、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难读字
2. 通假字
3. 古今异义
4. 一词多义
5. 词类活用
四、语篇主旨提炼
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在文中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六、语篇结构分析
【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第二部分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6段)
▲语篇脉络梳理
未回信的原因
受辱不死的原因
现身说法 关于《史记》
写作决心
陈述推贤无能为力
(士人应持的态度) (高尚的士人,如文王等)(司马迁)
二课时
一、重点语段品读
1段【品味】这部分首先说明自己一直没有回信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没有时间。现在来回信,主要是预感到任安获罪有可能被杀,不想让其抱憾而终。若不回信,恐怕从此就没有机会向朋友“抒愤懑”了,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段【品味】本部分在内容上分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段【品味】本部分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4段【品味】本节列举了古时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事例,从而为下文自我抉择埋下伏笔。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