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上的味觉地图.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舌头上的味觉地图

舌头上的味觉地图 和谐大巴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而舌两侧,则负责品尝酸味和咸味”,这个被写进教科书的说法,或许是我们最初甚至仅有的对味觉的认识。不幸的是,它只是谬译谬传的产物。味觉的产生另有乾坤。 流言: 舌头上特定区域专司一种味觉,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而舌两侧,则负责品尝酸味和咸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味觉地图”。[1] 似是而非的“味觉地图”[1] 真相: “味觉地图”的说法流传了几十年,长盛不衰。其实,分辨各种味觉的细胞存在于每一个味蕾内,而味蕾在舌头表面和口腔内都有分布,也就是说,舌头上有味蕾的区域都能对所有味觉进行灵敏的分辨,传言中的“味觉地图”其实并不存在。这条教科书级的流言其实来自学者对文章的谬译。 1901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味觉研究的文章,描述了一些人的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更加灵敏的现象,这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科学结论,却让人误以为舌头上的几个区域分别只负责一种专门的味觉。后来,这一谬误被哈佛大学精神医师Edwin G. Boring翻译为英文,并被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对味觉有了逐渐深入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先温习下这些研究的结论,再来描绘真正的“味觉地图”。 味觉的“三原色” 在动物中,味觉的功能是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避免食入毒物。在人类中,味觉还有了附加的意义,那就是享受美味的食物带来的愉悦。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哺乳动物的味觉能够识别五种基本味道:甜味、鲜味、苦味、酸味和咸味,近来也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动物存在对“脂肪味”的识别,然而这种脂肪味是否构成第六种基本味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甜味通常代表食物富含能量,鲜味代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的味道),咸味使人能够摄入适量的电解质而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而酸味和苦味则提示了具有毒性或潜在有害的化学物质。[2] 对着镜子伸出自己的舌头(建议在没人的时候哟,亲),你会发现舌头表面是粗糙不平的,上面密布很多小突起,它们统称为舌乳头。舌乳头又分好多种,直径1mm左右的红色圆形突起,称为菌状乳头,显微镜下看像蘑菇一样,所以得此名;舌根尽头处舌界沟附近的舌乳头比菌状乳头大很多,每个突起周围还有一圈环形结构(舌头伸不长的人自己就看不到了),它们称为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之间由圆锥形的丝状乳头填充。食草动物的舌头上还有很多叶状乳头,人类舌头上的叶状乳头几乎都退化了。味觉是通过味受体细胞(taste-receptor cell, TRC)产生的。味受体细胞集中在味蕾中,而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上腭表面和咽喉部粘膜的乳头上。味蕾的顶端是味孔,开口在舌头表面。每个乳头中有一个到上百个味蕾,每个味蕾中有50~150个味受体细胞,味受体细胞识别不同的味觉刺激并编码形成神经电信号,这些信号承载的味觉信息通过特殊的感觉神经被传送到大脑皮层,最终变成味觉感觉。[2] 舌乳头和味蕾[2] 关于味觉的结论主要来自基于实验动物的研究。由于味觉容易受其它感觉的影响(比如嗅觉、视觉和触觉等),并且实验动物并无法确切告诉我们物质的味道,因而实验结果的获取是有难度的,研究者通常借助神经电生理和行为学的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结论。甜味和苦味的产生方式很相似。味觉受体细胞表面存在一种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蛋白,甜味和苦味都是由这种信号蛋白中的特定种类所产生。 多数哺乳动物会被很多左旋氨基酸的味道强烈吸引,但人类只能尝出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即味精)和天冬氨酸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氨基酸味,人类称之为鲜味。鲜味也由特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所产生。 对于咸味和酸味,人们认为这两种味道与钠离子和氢离子进入细胞顶端的通道有关,但到底有无专门的咸味和酸味受体的存在还有争论。通常认为,咸味主要由食物中的钠离子浓度升高所产生而食物中的氢离子浓度升高产生了酸味。 而近来发现的“脂肪味”,目前认为它可能由脂肪酸转运体CD36所产生。 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味觉刺激后,会将这些刺激传递给神经纤维,由神经纤维进行长距离传输。神经纤维只能传递电信号,因此各种复杂的外界刺激必须首先编码成为神经能够识别和传输的电位信号,才能传到大脑形成感觉。味觉受体细胞感受到不同的味觉刺激后,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呢?关于味觉的信号是如何编码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人们提出两种模型:“专线传输”模型和“交叉纤维”模型。在专线传输模型中,受体细胞对单一的味道起反应,并且有单独的神经纤维传递味觉刺激信息,不管是不同细胞间还是不同神经纤维间都没有功能的重叠。在交叉纤维模型中,同一种味道被传入不同的细胞或神经纤维中,即味觉刺激信息在还没到达神经纤维就要被编码,并在进入神经纤维后使用公用的线路进行信号传输。 味觉编码的模型[2]。“专线传输”模型是指一种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