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书法精选
漫谈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之一。可以说,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她的演变和发展,与中国的文化同步。它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长、宽、高、时间四条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为什么说是基本要素呢?因为其他要素还有墨法等等。即水的运用。)。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是什么呢?就是铸在青铜器等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解释铸:铸,一种冶炼工艺,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解释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西周毛公鼎铭、西周散氏盘、东周石鼓文等,这些就是金文(或称“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
解释礼器:礼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xiǎng、丧葬以及征伐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在周礼中,礼器是宗教和政治的结合点。早期礼器重玉器,因其在原始巫术中有通灵的功效。随着商周之际政治宗教的发展,玉器逐渐从神权的象征演化为王权的象征,而越来越多的礼器使用青铜器铸造,统称为尊彝——古代盛酒的器具。尊口径比较大。而秦汉以后,青铜礼器的使用逐渐减少。
解释钟:钟,是一种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比如有一个成语: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律,其中阴律的第四律就叫“大吕”, “黄钟”则是阳律的第一律,在语言表达中,“大吕”经常同“黄钟”配合使用,用来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和谐与高妙。
解释鼎:鼎,也是一种容器。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它还象征正当、正大。比如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九鼎。
以上这些时期,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之前。那时的字体我们现在称它为大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籀文之别。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安吉的吴昌硕,画家,篆刻家,石鼓文写得很好。安吉就在广德的旁边。安吉白茶我们喝过,还不错。),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大篆,《中国书法大辞典》释曰:“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各种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金文,《中国书法大辞典》释曰:“殷(商)、周铜器上的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但不是全部。
可见,广义上的大篆是指小篆之前的全部字体。而金文和籀文是从属于大篆之内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大篆系统,但不是大篆的全部。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之后,由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我们现在称它为秦篆,也就是小篆。
小篆之后,到汉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文字的演变中就出现了汉隶,魏(曹魏,非北魏)晋的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各种汉碑(颂)等。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时北朝的北碑最著名,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