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谈论书法临摹?精选.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伯鹰谈论书法临摹?精选

潘潘伯伯鹰鹰谈谈论论书书法法临临摹摹?? 潘伯鹰(1898--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 曲翁,别署孤云。 潘伯鹰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 法、拉丁文。 潘伯鹰是非常知名的书法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 极追慕者”。那么,潘伯鹰先生是如何看待如何临习书法呢?他对临习书法有何见解呢? 下文将把他对书法临习的独到见解介绍给大家。 在一次书法讲演会上,有一位听众问我:“写字不学古人的碑帖行不行?”我当时是这样 回答的:“行!但另外 又发生了经济时间的间题。完全不学古人,完全凭自己去写,是 最足以发展创造性的。不过,想想书法发展到今口,已经多少年代了!并且不是一二人 的创造,而是悠久的智慧累积!单凭一人去‘创造’,而且只凭这么短短的三四十年!为 什么硬不去接受优良的传统?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加人个人的努力?为什么偏要去 作‘始创文字’的大傻瓜?”于是乎大家都笑了。 我相信像上述那位听众的青年朋友,还是不少,故举此故事,以说明写字必须先学古 人的法书,因为只有这样方有入处。再多说一句蛇足之言,就是决不能一辈子学古 人,专在古人脚下讨生活。那叫做“奴书”。 那么,接着便必然要发生怎样去学古人的问题。 学古人书法的正规方法是三套功夫同时并举的。那便是“勾”、“幕”、“临“的三套。何 谓“勾”?那便是将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纸,蒙在古人法书真迹的上面(古人是用一 种“油纸”。现在各种程度的透光薄纸很多),用很细的笔精心地把薄纸下的字迹,一笔 笔勾描下来,成为一个个的空花样的字。这叫做“双钩”。勾好之后,再精心地将空处 填满,成为真迹的复制品。这叫“廓迹”。此为第一套功夫。何谓“摹”?便是将纸蒙在前 项复制品之上,照着一笔笔地写起来。现在小学学生习字用描红本的方法,即 为“幕”书之法。此为第二套功夫。何谓“临”?临是面对面的怠思。书法中的“临”即是将 真迹(此处为“底本”的意思,所学的碑帖,即是底本)。民于案上,面对面地学着写。 写时只用白纸.而无须再荣在勾出的本上;也可以仍然蒙着,以期.‘计出万全”。 潘伯鹰临大字 《阴符经》 以上这三套功夫,连为一大套,是学古人法书最准确、最迅速的方法。前辈学书都是 这样的。这三套功夫同时并进,是保证写字成功的有效方法。我们现在学写,能严格 用这种方法训练自己,乃是最好的。这方法看似死笨,实际 最聪明便捷。因为我们 的视神经是有错觉的,我们看一个字的结构,自以为看得很仔细很准确了,实则不 然。如若将纸蒙在原件上照描一道,便能立刻证明单靠“看”还是不精细的,离开实际 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只有作了“勾”和“摹”的两套功夫,方能准确地记住古人法书的实 际结构,以及其起笔、收笔、转笔等等的巧妙处。只有这样方能“人”。 但是现代的生活悄况毕竟和古代不同了。我们有许多事必须去作,因此不能不设法节 约光阴。再则现代印刷术昌明,古法书真迹很快地便有千万本的复制品。我们不像占 人求一两行法朽真迹的那样难。因此..勾”的一套功夫.可省则省。“摹”则最好不要省, 实在必要也可以省。例如我要学欧阳询的“皇甫君碑”,便可向书坊买同样的两本来, 拿一本拆开,一叶叶地用纸蒙着作底本;而以另一本置于案上作临习之用。 既然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采用省约的学习方法.则特别要注意万不能再在“摹”与“临’的 工夫上省约了。 潘伯鹰临 《房彦谦碑》 学书时,字的大小。也有关系。最初不要写太大或太小的字,大约一方寸左右最好。 这样便于放大,也易于缩小。写时,最好学两种:一楷一草(或行书)。这样写进步快。 因为楷书与草书是“一只手掌的两面’。同时学楷与草,对于笔法的领会是非常之快 的。 以此之故,每日不必写得太多。 最后,也是最要紧的。写字必须有恒心;如无恒心,不如趁旱不写。俗语所说“字无百 日功”,作为鼓励之语是不妨的,作为真理则确乎是谎言。大抵,写字至少要二三年 不断的努力,方能打定初步摧础。每天不妨写少些,但要不断。因此,凡是好虚名 的,求近功的,赶快走别的路。 本文作者:书法屋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