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精选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 (1815——1915)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六个阶段 1、1815——1840 外人办报时期 2、1840——1872 鸦片战争后的外报发展 3、1872——1894 我国自办报刊的初创时期 4、1894——1898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5、1898——1911 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 6、1911——1915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二章 外报办报的开始(1815——1840)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 1、中国 → 闭关自守,自给自足 2、西方 → 资本主义发展贸易需要扩张市场 3、西方的侵略策略 → 书面宣传,沿海到内地渗透 第一节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 一、马礼逊其人 1、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 2、英国基督教徒 3、1807年,主动向所在伦敦布道会请缨,来中国传教 4、1807-1813年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翻译《圣经》、编纂《华英辞典》,秘密吸收教徒。 二、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活动 1813年,伦敦布道会派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的传教活动。 1814年,米怜受马礼逊委派辗转南洋,散发《圣经新约》的印刷小册子,经8个月的考察,米怜建议马礼逊将出版基地放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 1815年8月5日,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宗旨: 通常简称为《察世俗》, 英文名称: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办刊宗旨是“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内容: 1)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 2)宣讲伦理道德,当时称之为“人道”,如《论仁》、《父子亲》等。 3)介绍国俗。如《全地各国记略》等 4)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如《论行星》、《论地为行星》等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体裁 有论说、短论、杂句、书信、编者按、插图,也有故事、寓言和七言诗。没有新闻专栏。 出现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条新闻《月食》(在第2期刊登的预告性新闻)。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4、特色 雕版印刷 中国书册式 每月一期 在南洋一带的华人聚居地区免费赠阅,也有少量流入中国境内。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以“博爱者”名义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他撰稿人还有马礼逊、麦都思、梁发等。 通俗、生动——内容“每篇必不可长,也必不可难明白”。 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读者对刊物的亲切感和说服力。 常用对话体,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长篇文章则往往采用章回体的形式连载。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5、停刊 1821年,因米怜病重,《察世俗》停刊。 出版7年,共7卷。 四、其他境外的中文报刊 1、麦都思 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办了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该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效仿《察世俗》,只是稍增加了些地理、历史知识,出至1826年停刊。 2、1827年 纪德(伦敦会的另一个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内容侧重时事政治,载有较多欧洲新闻及少许中国新闻。样式上也改为散张白报纸铅字活字印刷。比前两刊更近代化。1829年停刊。 第二节 中国境内中文近代报刊的创办 一、创办背景 1、鸦片的销售量猛增,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门户被迫渐渐打开。 2、西方各国列强逐渐形成一种联合的趋势,以求共同努力打开中国门户,清政府对这样的景况已经疲于应付。政府能力衰弱。 3、广州是外国人在中国作生意的一个港口,聚集在广州的外国势力逐渐增强,外国人在广州的活动也更自由。 二、《东西洋考》的创办 1833年8月,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 《东西洋考》创办者:郭士立 (1)郭士立对中国国情非常熟悉。 (2)1831年起,郭士立对中国福建、浙江、上海、山东、天津乃至中国东北沿海地区, 进行多次考察。 (3)对中国人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观念及其反感。 2、创立意义及目的 “使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消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3、与《察世俗》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 大目标一致: 要为外国侵略势力打开中国大门服务。希望通过报纸的宣传,征服中国人心,非常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习惯。都是两面派。在这点上,郭士立的风格更加突出。 3、与《察世俗》的异同比较 不同点: 报刊内容的重点不一样 《察世俗》是以宗教为主,以基督教义软化中国人性。 《东西洋考》宗教内容大为减少,主要以科技为主,宣传中外友谊,宣传天下本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