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差距的测度与演变研究综述.docVIP

中国地区差距的测度与演变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地区差距的测度与演变研究综述

中国地区差距的测度与演变研究综述 【英文标题】 A Review on the Measure Ways 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作 者】杨竹莘/聂彩云 【作者简介】杨竹莘,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系,辽宁 大连 116025;聂彩云,吉首大学数计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杨竹莘(1965—),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 【内容提要】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的测度指标、测度方法、演变趋势、发展轨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把握差距演变规律,科学预测差距、矫正差距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摘 要 题】区域分工与协作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concludes and sums up the measure index, measure ways, evolution tendency, development and analyzing methods, etc.,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recent years, offering suggestion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rule of disparity and scientifically forecast and rectify the disparity.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地区差距/差距的测度与演变   regional economy/regional disparity/disparity measurement and evolution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6)05—0142—07   地区差距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命题,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寻求地区发展的均衡,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难题。本文针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差距的演变趋势、矫正差距等问题,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控制差距的必要性及相应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地区差距的提出与界定   一个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加之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势必将稀有资源配置到那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此而产生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1]。或是说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出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U”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在增长的后期阶段则逐渐缩小。1965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U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其后不少学者(Adelman、Morris、Paukert等)利用截面或历史资料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支持和论证,但也受到另一些学者(W.R.Cline、G.S.Feilds、Anand等)的质疑和批评。也有许多经验和事实与模型明显相悖,目前还没有得出认可的关于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关系的一般性结论。   我国当今学界也认为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种常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使区域差异呈现出客观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一是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外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区域差异产生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既不能过于敏感,同时也不能过于麻木;二是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外部条件等因素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说,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所以区域差异将长期存在;三是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因素处于变化之中,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性会发生改变,所以,区域差异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尽管区域差异存在客观性和长期性,但是区域差异应在一个适度的区间之内,适度的差异会产生势能,加速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的速度,以实现最优的配置。区域差异一旦超过了临界值,不但会使欠发达区域处于被动和依附状态,很难摆脱落后局面,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区域差异过于悬殊是人们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很难容忍的,因为,尽管同为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