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上春树-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选载)
禁止带入酸梅干盒饭
一九九二年度波士顿马拉松于四月二十日“爱国日”举行。我去年参加了这一有名的马拉松赛, 今年是第二次。春天波士顿、秋天纽约市的马拉松 赛是我的美国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之一(或之二)。日本电视也经常转播,想必有人看过——波士顿马拉松不是一般有转折点的往返路线,而同纽约市马拉松一样,是从这一点跑到另一点的单线。起跑点 在波士顿郊区一个叫霍普金顿的小镇,终点在波士 顿市中心。跑了大约三十公里,以为快到终点的时 候,那个波士顿有名的“撕心裂肺山”(heartbreak hill)出现了。名字固然有些夸张,但并非开玩笑,山 的确要命。翻山本身倒不怎么难受,难受的是在翻 过之后,这个若能应付过去,往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坡路了。于是我鼓励自己关键时刻到了,拼出浑身 力气爬上坡顶。喘了一口气,心想往下只要顺着平 坦道路一直跑到商业街即可,不料这时疲劳就像正等我找上门似的扑通一声劈头压来。
这种疲劳以人打比方,就好比是四十岁本命年,二十岁三十岁好歹应付下来了,待到终于要歇口气时,它便“扑通”一声找到头上(没有体验过的人怕是不明白)。进入市区后哪怕点点坡路——尽管无论坡度还是距离都根本不能同“撕心裂肺山”相比——感觉上都好像面临严刑拷打。去年如此,今年亦然。尤其是今年,刚一起跑气温就急剧升高,消耗也厉害。时间比去年晚了七分,用了三小时三十八分。不过由于路窄的关系,起跑地点每年都拥挤不堪,从发令到实际开跑用了五分多钟屯这么算起来,作为我还算是说得过去的成绩。
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从波士顿乘参赛选手专用巴 士来到作为起跑地点的小镇,在此等候正午起跑令。 这座人口约两干五百人的郊区小镇上,涌来了美国各 地以至世界各地八千多名enthusiastic(狂热的)、马拉 松运动员,两三个小时人声鼎拂,不折不扣是一年一 度的狂欢节。霍普金顿这个地方是美国到处都可见 到的都市近郊住宅区,在外来人眼中没什么特别值得 一提的东西。一座教堂,一所高中,一个消防署,一条 不长的主街。加油站、酒馆、不动产商、花店。主街走 完,往前就是带院子的漂亮别致的独立住宅一家家无限排列开去。房子管理得无微不至,草坪也修剪得赏 心悦目,但其中没有任何足以激发观者想象力的因 素。既无引人注目的豪宅,又无引人注目的寒舍。如 此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在说不引入注目乃是人 生至为重要的美德。假如不是出于距波士顿仅二十 六英里(四十二公里)这一简单原因而被选为波士顿 马拉松出发地,这霍普金顿镇恐怕不会引起本地居民 以外的任何人的注意——这或许原本是此镇所希望 的——而打盹一般存续下去。
然而正巧因其是波士顿马拉松的出发地,我始有机会连续两年两次细细察看了这座一派和平景象的小镇。
去年跑波士顿马拉松时,美国正在打海湾战争,黄飘带、星条旗和爱国口号触目皆是,就连看上去与世无争的霍普金顿镇也不例外。教堂附近人家的院子里放着一辆报废的克莱斯勒·道奇车,车头上边用白漆写着“SADAM”,旁边一把大铁锤。意思是说这家伙就是萨达姆·侯赛因,请使劲砸好了。砸一下一美元,得来的钱用作镇上青年的奖学金。
谁想出来的不知道,反正这主意相当不坏;我看的时候就有几个镇上居民模样的人掏了一美元拿锤在手,狠狠朝车上砸去。很难认为这情景能同格调高雅的波士顿马拉松相得益彰,但终究是“战时”,怕也是没办法的事,我想。
不过海湾战争已经结束,以为今年再不会搞那名堂了,没想到来到霍普金顿镇一看,又有一辆车放在那里,其狼狈相也同去年那辆不相上下。又一想,那辆车已砸得面目全非,不可能再度出山,估计是从哪里找了一辆十分相似的车来。不管怎样,今年车头上什么字也没写,只是和去年一样在车旁放大铁锤一把,牌上同样写道“砸一锤一美元”,募集的钱还是用作奖学金。一名选手问站在身边的老伯:“这可是日本车?”老伯嗫嚅了一下回答:“呀……唔,这不是日本车。”并且,至少在我看的时间里,没有哪个人花一美元砸这辆什么也没写的破车。我以为以锤砸车本是为了发泄怨气,不需要什么名目,但现在看来还是要有某种给人鼓劲儿的东西才行。
假如车头上写着“Japanese Car”,说不定会有几个人掏一美元抡起大锤砸上一下。或者谁也不砸也未可知。终究是假设,我什么也不好说。尽管如此,在那户人家院子里静等别人用锤来砸的报废汽车还是散发出一种不吉祥的暴力气息,其中似乎含有不能诉诸语言也不能成为具体信息的沉重的什么。就以旁边的老伯来说,对于从车旁走过的那个选手的提问,他也未能干干脆脆地说“不,这不是日本车”,而是“呀……唔(嗫嚅)”停顿一下。不难推测,这里面有“即使是日本车也没什么奇怪”的意识。其嗫嚅才是未被道出的话语、未被写明的信息。
美国人的敌对意识一年来由萨达姆·侯赛因转到了日本经济。无论看哪家新闻媒体,这个转变都一目了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