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pdfVIP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

第 33卷第 6期 环 境 科 学 V01J33.No.6 2012年 6月 ENVIR0NMENTALSCIENCE Jun.,2012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 曹金玲 ,许其功 ,席北斗 。,李小平。,杨柳燕 ,江立文 ,魏 自民。,吴献花 (1.中国环境科学研 究院,北京 100012;2.中国环境科学研 究院环境基准与风 险评估 国家重 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3.华东师范大学河 口海岸 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4.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3;5.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南 昌 330013;6.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7.玉溪师 范学院玉溪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玉溪 653100)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相关指标 的区域差异性 ,发现在相同营养物质条件下,浮游藻类生物量却有所差异,说 明不 同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总氮 (TN)和总磷 (TP)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利用 SPSS中的曲线估计功能,分析我 国不 同湖泊区域 lgChl—a分别与 lgTN和 lgTP的线性方程 ,通过 比较线性方程 的斜率分析不 同湖泊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 TN和 TP的利用效率 ,蒙新高原、云贵高原 、东北平原一山地、长江 中下游平原及华北平原,lgChl—a与 lgTP线性方程的斜率 由 高到低依次为 1.002、0.817、0.761、0.545、0.250.1gChl—a与 lgTN线性方程的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1.401、1.058、0.447、 0.239、0.099,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一山地及蒙新高原.由此可见,东北平原一山地和蒙新高原 TP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TN,而在华北平原、长江 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 ,TN对浮游藻类生长 的影响大于 TP.另一方 面 ,通过分析浮游藻类生物量与水体透明度之 间的相关性 ,阐明藻类生长繁殖对不 同区域湖泊水体透 明度影 响的区域差异 性,结果表明,湖泊中浮游藻类生长繁殖对水体透明度影响最大的是云贵高原,其次是东北平原一山地、蒙新高原和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体透 明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 关键词 :区域差异性 ;富营养化效应 ;叶绿素 a;透明度 ;总氮 ;总磷 中图分类号:X131.2;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2)06-1777.07 RegionalHeterOgeneityofLakeEutrOphicatiOnEffectsin China CAOJin—ling,XUQi—gong,XIBei—dou,,LIXiao—ping。,YANGLiu—yan,JIANGLi—wen,WEIZi.min, W U Xian—hua (1.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Criteria andRiskAssessment,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3.StateKeyLaboratoryof EstuarineandCoastalResearch,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4.StateKeyLaboratoryofPollutionControl andResourceReuse,SchoolofEnviron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5.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 Architecture,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6.CollegeofLife,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7.YuxiResearch Ce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