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为诗一呼》有感精选
读《为诗一呼》有感
我本来爱读《诗刊》的,但从《诗刊》上大讲朦胧诗的时候就再也没读过它了,一搁就是几年。前些天心血来潮,在图书室把今年出版的几本《诗刊》拿来翻了一下,便看到艾青等十几位诗人签名的《为诗一呼》,读后颇有感想,特写此文。
当今的新诗不受欢迎,确是事实。《刊物生意经》里有一条就是“少登诗”。所以各种文艺刊物刊登的诗极少或者一首也不登。这并非刊物的主办者对诗有意排斥,而是读者不喜欢造成的。诗登多了,他的刊物就卖不出去,甚至会威胁刊物的生存。谁愿意自取其咎呢?
新诗为什么不受欢迎呢?一言以蔽之,民族化不够。新诗不是从旧体诗词发展而来,也不是从散曲发展而来,一开始就是个“洋娃娃”,没有中国特点,完全接受西洋诗的一套。按那种模式写出来的东西,就像西餐不能为广大中国人乐意接受一样。
我感到最突出的有这么几点:
(一)裹脚带太多。古代写大型题材的诗如《长恨歌》,不过一百二十行,很少再超过这个行数的。可是,今天写诗动辄百余行,几百行,乃至上千行地写去,写几十行还是小诗,二百行以下的还算是短诗。上千行的自不必说,没几个人去读,就是几百行的也很少人有耐性读下去。一两百行也不耐烦读。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写得太长了,就势必拖泥带水,很难写好。写诗不能像韩信将兵。《唐诗别裁》只选了少数五言排律,于七言排律则一首也未选。《唐诗合解》只选了一首,而且特地作了说明:“七言排律作者罕传,即五言排律亦罕传于中唐以后。盖中晚格调渐弱,句欠警严,故较之初盛大异,如七言排律则尤难于精警,所以选家多不入帙。今姑以白傅作备一体,览者可以知其大概云。”诗是如此,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的一部分比前面的差,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部比第一部差,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续篇不如正篇,姚雪垠的《李自成》前面写得不错,后面越看越不带劲。
造成裹脚带的原因,除了受西洋诗的影响外,稿酬的计算方法也起了鼓励作用。如今作诗以行数计费,新诗一行一元,一百行就有一百元。当然乐意卖裹脚带。有的人以写长诗为荣,似乎长诗等于才气。同样,旧体诗也是一行一元,管你是否“两句三年得”,一首律诗只有八元,一首绝句只是四元。设若王昌龄向我们的编辑献诗,准饿得饥肠辘辘。
许浑写的《金陵怀古》是一首七律,可后人还嫌太长了,若删去中间两联则“亦是王孟手段”。柳宗元的《渔翁》后人也指出其最后两句是蛇足。《金陵怀古》才八句,《渔翁》才六句,尚且有多余的句子,今天的诗人们难道都超过了他们么?几十行几百行一首的诗竟会一字一句也删削不得?
诗要求精炼,这个道理谁都懂得,问题在于实行。所以我奉劝裹脚带诗人别再卖裹脚带了。为了改变新诗的命运,我建议作一条硬性的规定,除了叙事诗外,其他诗一律不准超过一百行。这样,一般的诗用十行二十行完成,题材大一点的三四十行解决,尽量避免上百行的写法。作者不得不大力浓缩,结果六十度的茅台酒当然比二三十度的农村烤酒好喝得多。
但是,并不是说越短越好。前些年掀起一股风,三句两句乃至一句也是一首诗。据说,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两个字的题目,一个字的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诗”不能给读者创造完整的意境,鲜明的形象。新诗沦落为文字游戏。难怪有人说危机来了。像这种“诗”二三十年代时兴了一阵子,但早已被人们忘却,可现在又像沉渣重新浮起来了。泰戈尔是可以学的,但这种形式是不宜照搬的。
(二)“舞龙”,讨厌。
新诗分行本是从西洋诗学来的好东西,可惜有些人不该照搬。有时为了利用腰韵,有时为了外形的整齐,就把自然诗行割断,把余下的部分另起一行,这一行接上另一句,甚至一直连环下去,就同舞龙一般弯弯曲曲连绵不断,所以我称这种诗行是“舞龙”。这种诗使读者读到行末造成思维中断,最不便朗诵。还有一种“舞龙”是楼梯诗以及楼梯诗的变体,把一句分割成若干行,讲起来似乎是为了便于朗诵,实际则最不便于朗诵,倒是浪费了很多纸张。有人说这是为了多捞稿费,虽然说得尖刻了些,但这种分行不受人欢迎则是事实。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没多少人愿意读,更何况效颦者的诗呢?
有些人不在诗的本身下功夫,而是在形式上下功夫,结果事与愿违,人家不读你的。
(三)散文化。
用散文来写诗,既无诗味,长句又无法朗诵。现举第二期《诗刊》的《在乡村二层楼的阳台上》为例:
多少年了,那些滚惯了草窝、蹲惯了异乡屋檐下的被灾难驱赶的庄稼人
那些为了给儿子盖两间草房,为给儿子说一个媳妇,熬尽了一辈子心血的庄稼人
全篇长句不少,这只是个代表。这种句式很象报告中、论文中的句子,毫无诗味。最适合人们朗诵的诗只能是四五个音步,或更少的音步,再多就力不胜任了,更何况是这个步数的两倍以上呢?这么多的音步,不要说读者无法朗诵好,就是作者也无法朗诵好的,都要加三十二分音符才能念完。这种“诗”只能成为看的诗。
还有一种情形是把成篇的散文分行。试举第一期的《森林世界》为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