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一章 安全用电技术 建筑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教学课件.ppt

第十一章 安全用电技术 建筑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安全用电技术 建筑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教学课件

(2)避雷网和避雷带 在建筑物顶部及其边缘处装设明装避雷带、网,是为了保护建筑物的表层不被击坏,适用于宽大的建筑物,如一般需要设置防雷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一般用Φ8的镀锌圆钢或扁钢制作避雷网和避雷带。避雷网的安装方法有明装和暗装。一般建筑物都用明装,古典建筑为了美观,在大屋脊瓦内暗装,如在屋脊兽头等装饰陶瓷制品上预留眼孔,以便施工。 (3)避雷线 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4)避雷环 在烟囱或其它建筑物顶上用环状金属作成接闪器。 (5)放射性避雷针 也称为海胆式避雷针,如北京中化大厦及亚运村霍英东游泳馆用的接闪器,每座避雷针顶端有12根针,如图11—11h所示。 3、直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作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击雷,即雷直接击在建筑物和设备上而发生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热效应为雷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大量热能,此热能能使金属熔化,使物体然烧,甚至引起火灾。机械效应与雷电流使物体水份突然蒸发,造成体内压力骤增,而使被击物爆裂。另外,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拐角处及平行导体间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力,这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第二类是感应雷,即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和静电效应。主要在雷电流的电磁场剧烈变化或静电电荷在金属上和电气线路上产生很高的电压,危及设备和运行人员的安全。第三类是高电位引入,雷电流沿电气线路和管道引入建筑物内部。这种高电位的形成可能是电气线路和管道直接受到雷击,也可能是接触到被雷击中的树木等引起,也可能由于附近产生雷电,而使导线产生感应作用。 典型的雷击如图11—9所示。 4、感应雷 在直击雷放电时,由于雷电流变化的梯度大而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动势,容易形成火花放电,这种现象称为感应雷,它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火灾。另外,在直击雷放电时,架空输电线路上的束缚电荷以极快的速度向两侧扩散。当高压流动波沿架空线侵入室内时,也会击穿设备的绝缘或造成人身伤亡,这种现象称为高电位反击。 5、球形雷 在雷雨季节偶尔会出现球状发光气团,会从开着的窗户飘然而入,如果击之,会释放出能量造成伤害。这种球形雷的产生的概率比较少。 6、雷电日 在一年中,能听到一声(或以上)雷声的总天数称为雷电日。我国按雷电日划分为四个区。北京地区为30~40个雷电日。 7、耐雷水平 电气设备或其它设备能承受的最大雷电流冲击而不至于损坏时,该电流称为耐雷水平,单位是kA。 8、雷击的选择性 1)雷击常选择在土壤电阻率小的地方,如有地下金属矿床、河岸、山坡与稻田交界处、不同电阻率的交界处等。 2)在湖泊、低洼地区及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东南山坡多于西北山坡。 3)地面上有突起的建筑物、构筑物、大树、旗杆等。尤其是在旷野中的突起物(含人、牲畜)。 4)排放烟尘的场房、废气管道、烟囱上的烟柱、含有大量导电质点和游离分子的气团。 5)金属结构较多的建筑物内或金属屋顶。 6)雷暴走廊、风口、顺风的河道等处也容易遭受雷击。 7)建筑物屋顶上的电视天线、输电导线也容易遭雷击。 二、民用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1、第一类防雷的民用建筑物 是指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属于国家级的大型建筑物,如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博物馆、展览馆、火车站、国际航空港、通信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超高层建筑、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类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2、第二类防雷的民用建筑物 是指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如省部级办公楼,省级大型集会、展览、体育、交通、通信、商业、广播、剧场建筑等,以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它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的民用建筑物 1)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为0.01及以上的确定为三类防雷建筑物。 年计算雷击次数N的经验公式为 N=0.022nk(L+5h)(W+5h)X10-4 (11—3) 式中 n——年平均雷暴日数,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资料确定; k——雷击次数的校正系数,通常取1 L、W、h——建筑物的长、宽、高。 2)建筑群边缘地带的高度为20m以上的建筑物,在雷电活动强烈地区高度可为15m以上,雷击活动比较弱的地区其高度为25m以上。 3)高度超过15m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雷电活动比较弱的地区,其高度可为20m以上。 4)历史上雷害事故比较多的建筑物。 三、工业建筑物的防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