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一)》中学生教育文学丛书.pdfVIP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一)》中学生教育文学丛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自然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理化卷 01 关增建 马芳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前 言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 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科学史巨匠李约瑟先生之大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章的第一句 话。的确,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几乎每个人 的日常生活都与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古代科技 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已经成为史学、哲学、教育等许多领域研究者所瞩目的 课题。 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在古代社会中都存在着科 学与哲学难于区分、科学与技术相互脱离,或某一学科尚未形成自身的独立 体系等诸多问题,因而使得按照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科,去追溯其古代发展历 程的研究方法遇到了许多困难。对于许多关心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 说,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差别何在等, 均是极具吸引力的问题。实际上,如同科学思想本身就是按照人们所能具有 的理性认识,去描绘一幅自然界的图画并对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与运动规律 作出尽量符合客观的解释一样,科学史研究也是在努力揭示古代认识自然的 方式、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以及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技术成果等等。但是, 两者均不可能绝对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 “科学”一词的本意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尽管在英语中已被作为“自 然科学”的简称,但仍旧是指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 “可以说是对 于表达自然现象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①,而不应被理解为仅仅 是专指西方近代兴起的 “实证”性研究方法,或误以为只有“正确的”才是 “科学的”。衡量“科学”或某一学科的建立,关键应该是看有关自然的经 验性的零散知识,是否被系统地集中到一起,构成了认识上的体系,而不在 于这个体系的正确与否。只有当这个认识的体系逐渐形成时,人们才会有目 的地去研究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才会从发展这一学科的角度去提出新的 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推动这一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正是基于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一些尚属年轻的科技史专业研究者在深 入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实,并努力探寻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共同撰写 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一书,意在尽量忠实地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特点。 廖育群 1993年底于北京 ①W.C.丹皮尔: 《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9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总主编序 路甬祥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以及光辉灿烂 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 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 时又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 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 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 则是中国古代社会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杠杆。诚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 进步同社会的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 自有一部令人惊叹 (有时也令人哀叹)的历史。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 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 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 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