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三)》中学生教育文学丛书.pdfVIP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三)》中学生教育文学丛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自然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理化卷 03 关增建 马芳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理论学说 宇宙演化理论 在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有着多种多样的见解。择要 言之,这些见解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 《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无古 无今,无始无终。”晋朝郭象注解这段话说:“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 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董仲舒的“天不变, 道亦不变”之说,亦可归于此类理论。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 《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 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隋书·经 籍志》对这一学说有所描述: “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 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有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这一学说对中国人影响颇大,在后世一些哲学家和文学家身上,屡屡可窥此 说之影子。 但是,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宇宙逐渐生成演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反映出上古先 民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已透露出宇宙早期是浑沌的,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后 世所见形状的思想萌芽。诗人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 《天问》,开篇伊始就提 出了与天地起源有关的问题,也反映了这种认识。哲学家老子则直截了当提 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首创五德终始学说的 驺衍,善谈天事,齐国人称其为“谈天衍”,他主张宇宙创生学说,到处“称 引天地剖判”,推演 “天地未生”。驺衍的学说在当时诸侯国中受到普遍欢 迎,司马迁的 《史记·孟荀列传》对之有生动记述,很能说明问题。 承认宇宙是逐渐生成的,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宇宙由何而生?老子《道 德经》回答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庚桑楚》也说: “万物生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这里所说的 “有”、“无”,是一对哲学范畴,分别表示生成天地万物 的原初物质的存在与否。老庄主张有生于无,这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因为 就任一具体事物而言,都是由不存在到存在,即是由无到有的。由此推而广 之,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认为它是逐渐生成演化而来的,那么,在其 存在之前的阶段,自然就是 “无”了。三国时王弼在为老子《道德经》作注 时,对此做了总结,指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这样说,是逻辑的必然。 可是,逻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绝对的无怎么能产生出有呢?西晋裴 頠 《崇有论》就明确提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认为绝对的“无”不 能产生 “有”来。对此,即使睿哲如老子,也只能模糊其词地解答说:“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当然难以令后人满意。 为了避免 “有生于无”的困境,古人对这一命题做了修正,认为无不是 无有,而是无形。这里 “形”指固定的形体,无形,指没有固定形体的生成 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即所谓浑沌不分的气。 《淮南子·原道训》指出: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 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淮南子》的这一修正,既满足了讨论这一问题所不可避免的逻辑要求, 又解答了人们关于无如何生出有来的疑窦,把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一 推进,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学说的繁荣,这首先就体现在 《淮 南子》书中。 《淮南子》多处涉及宇宙生成演化问题,其中以《天文训》、《精神训》、 《俶真训》论述最为详细。而《天文训》的论述尤具代表性: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 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 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 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