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寅恪 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
2010年09月14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1 中大东南区1号楼为陈寅恪故居,那条白漆小径被称为“陈寅恪路”。
2 陈寅恪与妻子唐筼及三个女儿合影。 (资料图片)
3 陈寅恪耗10年撰写《柳如是别传》,用意之一便在于彰显这位奇女子身上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4 晚年失明,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著书立说。 (资料图片)
中大永芳堂的陈寅恪铜像,一代大师失明的眼里分明泛着智慧之光。
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奇才篇 总第216期 候选名片215期
陈寅恪
提名辞
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成为国学大师,连清华大学的教授都来旁听他的课,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以史名家,但决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
索引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唯心
“三无”教授凭什么抢手?
大约五六年前,我还奔波在教育战线上做记者时,写过一篇名叫《有履历没学历》的稿子,采访了几个经验丰富,具有超人一样解决问题能力的“强人”,但由于少了一张大学文凭,公务员、大学老师这些金饭碗似的工作永远与他们无缘,他们只好辗转于各个私人企业之间,有的干脆自己办起了公司。
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想“穿越”到1925年的清华大学,去采访一下“三无”学者陈寅恪是如何“混”入“国学研究院”的。那时候,“国学研究院”刚刚成立,虽然陈寅恪长期游学欧美,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国内却是“无名望,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
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校长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我梁某也不是博士啊,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在一起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事情隔得太久,也采访不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只知道刚刚年满36岁、还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最终接到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聘书,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讲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还吸引了教授们前去旁听。
对于学识和能力来说,学历重不重要?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陈寅恪的侄子曾经问道,“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陈寅恪是幸运的,生活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国时期,事隔这么多年,我们的打工皇帝唐骏为了叩开世界500强的大门,不得不谎称自己是加洲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在西太平洋大学做过辅导研究工作,其实,所谓的西太平洋大学根本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只有一个办公室,还是与校长儿子的手机租借店共用的。
文凭是什么?还不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天气这么热,不穿也罢。
人物志
留学海外,辗转三大洲五个国家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都说富不过三代,而寅恪一门,却三代尽得风流。他的祖父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父亲陈三立是清朝著名爱国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未满12岁的陈寅恪已经和兄长一起踏上去东瀛求学的路程,他先后在三大洲的五个国家留过学。陈寅恪主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
执教清华,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态度严肃,从不哗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