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寅恪学案二精选
陈寅恪学案二“国可亡,而史不可灭”——陈寅恪学案(二)
寅恪先生平生治学,范围极广,一言以蔽之,则曰历史。对此,俞大维指出[1]:
在讲寅恪先生治国学以前,我们先要了解他研究国学的重点及目的。他研究的重点是历史,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他常说:“在史中求史识。”因是中国历代兴亡的原因,中国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历代典章制度的嬗变,社会风俗、国计民生,与一般经济变动的互为因果,及中国的文化能存在这么久远,原因何在?这些都是他研究的题目。此外,对于所谓玄学,寅恪先生的兴趣则甚为淡薄。 “国史”乃寅恪先生一生治学研究的重心。对于史,他无书不读,与一般人看法不同处,是他特别注重各史书中的志书……关于各种会要,他也甚为重视,尤其重视《五代会要》等。他也重视《三通》……寅恪先生特别注重史识,前已说过,因此他很钦佩刘知几与章实斋。他尤其推崇司马温公《通鉴》的见解,读过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者,都能看到这一点。本人认为寅恪先生的史识,超过前人,此所谓“后来居上”者是也。
与寅恪先生“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学”的俞大维确是他学术上的知音[2],历史正是先生治学的重点与旨归[3]。寅恪先生因在历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蜚声中外,而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开创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纪元,正是他对中国学术的主要贡献。 与其同时代人相比,寅恪先生并不是唯一重视历史的人。1925年,梁启超就强调:“吾希望清华最少以下三种学问之独立自任:一、自然科学——尤注重者生物学与矿物学。二、工学。三、史学与考古学。”[4]同年,姚名达请教于梁启超,“问先生近日患学问欲太多,而欲集中精力于一点,此一点为何?先生曰‘史也!史也!’”[5]同任清华国学院导师的王国维“考释殷书开盛业,钩探商史发幽光”,[6]也以历史研究见长。与同仁不同的是,历史对陈寅恪先生而言,并不是诸种社会人文科学中的一种,而是治诸学的关键。杨树达以治史之法诂释《论语》,先生认为前无古人,“诚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树一新模楷也”,[7]高度赞誉;从事比较语言学,先生强调“必具一历史观念”,否则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8];先生钩索沉隐,以史实证释元白诗,并告诫世人:“今之读白诗,而不读唐史者,其了解之程度,殊不能无疑。”[9]则经史子集均须以治史之法治之。而更重要的是,史是关乎华夏民族国家兴亡的最重要精神源泉,从事历史研究是寅恪先生探寻中华民族前途、爱国救国的自觉选择。 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10]一文中,先生深切阐发了其重视历史的原因,即:
至于本国史学文学思想艺术史等,疑若可以几于独立者,察其实际,亦复不然。近年中国古代及近代史料发见虽多,而具有统系与不涉傅会之整理,犹待今后之努力。今日全国大学未必有人焉,能授本国通史,或一代专史,而胜任愉快者。东洲邻国以三十年来学术锐进之故,其关于吾国历史之著作,非复国人所能追步。昔元裕之、危太朴、钱受之、万季野诸人,其品格之隆污,学术之歧异,不可以一概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今日国虽倖存,而国史已失其正统,若起先民于地下,其感慨如何?
无疑,寅恪先生是赞同“国可亡,而史不可灭”这一观念的。与钱、万差不多同时的明末遗民顾炎武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论,即:“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畜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11]亡天下,即亡中国传统道德之本,故而匹夫有责。史乃记录天下兴亡以供鉴戒者[12],史存则民族根本尚存,故而国可亡而史不可灭。钱、万及顾炎武所谓中国文化之本,即天下抽象理想最高之境为三纲六纪,史乃维系三纲六纪之史。寅恪先生对中国文化定义有重新概括,他虽在“国可亡,而史不可灭”观念上同于明末诸人,但他心目中的“史”与明末诸人不可同日而语。 为中国国史恢复正统,寅恪先生身体力行,终身奋斗。1929年撰《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土夫羞欲死”[13]句,既已申明此主旨,而联系“国可亡,而史不可灭”的观念看,“羞死”与“洗耻”,不只是因为爱国,更主要的是救国之策。 振兴史学是明清以来学术发展及时代演变之必然,这是寅恪先生分析清代学术演变、学术与政治交互影响之后,而得出的结论。与纯粹书斋象牙塔中的学人不同,他认为学术倾向之细微对世局转移有巨大作用,即“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14]而清末历史,也正是清代学术演变的结果。有清一代治经为显学,即:
往昔经学盛时,为其学者,可不读唐以后书,以求速效。声誉既易致,而利禄亦随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能为考据之学者,群舍史学而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厦门市粮油质量监测和军粮供应中心简化程序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2025福建厦门市粮油质量监测和军粮供应中心简化程序招聘3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厦门市粮油质量监测和军粮供应中心招聘笔试真题2024.docx VIP
-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docx VIP
- 《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docx VIP
- 社团课程《气鼓鼓的河豚》小学延时服务课件.pptx VIP
- 2024年蚌埠市临港建设投资集团及所属公司招聘27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机电安装质量标准化图册(中建三局).pptx VIP
- 消防投标文件.pdf VIP
- 大唐圣教序分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