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docVIP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   鱼纹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图像,在众多鱼纹中,有一种名为“三鱼同首”(沿用《中国美术全集?绘蚵编18?画像石画像砖》中对该图像的命名)的图像因其独特的设计意匠和造型被后世广泛采用。根据文献和图像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到成熟的“三鱼同首”图像较多地出现在汉画像石中。为便于本文的辨析研究,现将有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三鱼同首”图像资料引述如下:   其一:山东肥城栾镇村东汉建初八年(83年)张文思为父造祠堂后壁画像石   关于此画像资料,可见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东肥城汉画像石慕调查》的文章。据文中记载,该画像石中层阴刻有手持规和矩的伏羲女娲像。本文涉及的“三鱼闶首”图像即出现在女娲画像的下端。   其二:山东莒南县东兰墩东汉元和二年(85年)孙氏阙   据《山东南南发现汉代石阙》一文介绍(《文物》1965年第5期);1965年2月,在山东菖南县北部延宾公社东兰墩村出土一残石阙。阙身正面和侧面刻图像,其中左侧面图像共分四层,其中第一层刻乐舞、三鱼共头和六头兽。 其三:山东邹县黄路屯画像石  由《山东汉画象石选集》一书介绍,该组画像石分别于1953年和1959年被发现,共计录15石,其中两石中有“三鱼同首”图像,且与水榭、鳖、水鸟、捕鱼者等图像并存。   其四:山东微山县两城乡画像石   据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徽山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2000年第10期)一文介绍;该石1989年发现于田野沟渠上。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露一阙角,三层斗拱,其中,一、二层斗拱上吊一人首形饰物。檐下挂三条鱼,旁边还有同头三鱼(图1)。   其五:山西离石马茂庄左元义墓东汉和平元年(150年)画像石   关于该画像石资料,可见另一篇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西离石县的汉代画象石》的文章。文中所提及的“类似三鱼的图案”,根据笔者仔细比照后认为,正是本文所涉及的“三鱼同首”图像(图2)。   通过对上文所录汉画像石作图像学研究发现,这六例“三鱼同首”虽在表现方法上各有不同,但艺术造型上的共性特征十分鲜明,概括起来有两点:其一,图像以“三鱼”为构成元素;其二,三鱼呈现对称、发散状圆形轮廓,三鱼“同首连体”。   下面,本文就“三鱼同首”图像的两个突出特征进行一些辨析。    一、“三鱼”造型的思想内涵辨析       鱼纹样在中国美术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中,鱼纹是出现最多的造型之一。关于鱼纹大最出现的原因,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从物质生活的角度,认为鱼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与人的生存建立有密切的关联;二从生殖崇拜的角度,认为鱼因其产子多。而成为先民企望多多生育的象征。关于汉画像石中出现大量鱼纹的原因除了以上思想的传承外,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画像石作为一种盛行于两汉墓葬中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中与当时社会盛行的神学思想和神祗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   众所周知,汉代崇尚厚葬,这与当时人生死轮回的思想有关。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永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项死即复苏。”这一神话其意隐晦难懂,分析起来,大致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颛顼死后,化为鱼妇,而鱼妇又由蛇转化而来,颛顼“死”后的形象是水中的“鱼”。显然,在这个讲述人与灵物之间生命转化关系的神话中,鱼是能够“死而复生”的。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上古时代,也许是因为鱼具有迁徒沉潜的能力,所以常被作为可沟通两岸三界的神使。例如,商、周墓葬中的玉鱼、蚌鱼,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鱼,后代的陶鱼等,据考古研究证明,均是作为亡灵归天的引导者而进入葬俗的。湖南长沙弹子库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左下角引导亡者升天的也正是一尾游动的鲤鱼。在汉代众多的画像石中,大量的鱼车、骑鱼形象更是直观地展示出古人关于鱼为“神使”的观念。   至于为何采用“三鱼”来造型,赵国华先生的著作《生殖崇拜文化论》中的一段叙述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半坡先民极早就拥有’三’这个数的抽象概念。大约和对鱼的认识密切相关。在他们分食鱼的时候,或者将‘一’条鱼分为头、身、尾‘三’部分,或者将‘一’条鱼视为等于‘三’个鱼头。他们由此引出了‘一分为三’‘以一代三一合三为一’‘一与三通’等复杂的数学概念,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到抽象鱼纹的绘制中。”由此可见,人类关于“三”的数字寓意由来已久。关于此,道家的鼻祖――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可谓经典。他既用“三生万物”表达出“三”寓“多”“繁荣”的含义,又由与“一”的生发关系表达出万事万物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静态到动态,不断变化的内涵。由此看来,这里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