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一).docVIP

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一).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居住中国五十载 收集文物近三千(一)   译者注:分布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总有一种特别力量抓住我的视线,我总想知道更多这些文物的身世,知道更多它们背后的故事,每个收藏者必定与中国文化有某种缘分,所以寻找它们,带走它们。但是这次介绍的挪威收藏者又与众不同:他送出它们给故乡,自己则永远留在异乡中国。   感谢挪威原作者同意我将她的书摘译成一篇文章。她相信今天的中国读者越来越有兴趣认识历史,了解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看法。对西方而言,艺术正是一个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我也感谢《艺术市场》这份杂志一直为这类文章慷慨提供刊登。         这个人和他的时代      在遥远的北欧国家挪威,有一个依山面海的美丽城市伯根,走进那里的挪威西方实用艺术博物馆(The West Norway Museum of Applied Art in Bergen),乍然之间你会恍然置身中国,琳琅满目皆是中国绘画、人像雕塑、典雅的中国陶瓷、漆器、铜器和玉器以及中国丝绸品。2500件藏品,它们全部属于约翰?威廉?诺曼?芒笛将军(General 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1886年,这位挪威青年在他22岁时来到中国,然后留在中国,直到1935年他在北京去世。这位挪威人冒险似的一生和效力于袁世凯的传奇,随着时代变迁在中国渐渐淡化,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究竟葬在何处。而在挪威,几乎是家喻户晓,很多人因为他的故事,看见他的收藏,而产生对中国、对中国艺术的兴趣。   大多数西方收藏家的中国艺术品,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获得的,那时正是中国被强迫开放与欧洲商贸的时期。伴随着当时那种不稳定的社会状态,祖辈留传下来的古物、珍藏,便从以前的权势人家和富豪大户,从皇宫,以及从陵墓里挖出来,卖给很多外国人,百年以前的挪威,这个北欧国家也处于一段艰难时期,那时的人们充满强烈欲望要去外面的世界。中国是充满魅力的东方之土,不同国籍的西方人奔赴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冒险刺激,寻找一锄掘金的机会。芒笛1864年出生于挪威的伯根,他的父母是商人,父亲克瑞斯托佛?芒笛(Christopher Munthe) 和母亲阿尔波汀?波吉特?诺蔓(Albertine Birgite Normann),但是十岁时父亲便早逝,芒笛被送到奥斯陆(挪威首都),由母亲家的亲戚抚养带大。尼尔斯?科伦特?沃格特(Nils Collett Vogt)写的《经历》一书里,有一些关于芒笛童年和青年时候的描述,“他喜欢冒险,总是第一个打架……在结冰刚一夜的薄冰面上赛跑,他肯定领头而且甩开我们老远,总是胜者……是一个打架不要命的家伙,也是一个爱起来不要命的人。成为一个骑兵是他的野心,要在各个方面都是领袖,无论脚下的路带他走向顶峰或者深渊,他都要成为披挂齐全的威武官员。”在他的书中,有很多芒笛幼年时的故事,清楚地流露出一个年轻人对一个充满领袖气质的人的满怀敬畏。      约翰?威廉?诺曼?芒笛在中国的职业      芒笛在中国开始他的海关职业是1887年,很可能是他的亲戚艾弗?芒笛?达伊帮忙(Iver Munthe Daae)。现存的一封信曾提及这个职位,这是很可能的,1887年9月当芒笛最初到达中国时,是被派去天津北边的海关任职,后来又在宁波、上海等地有短暂的停留,再往后的长时间他便在北平度过了。当踏上中国,芒笛下定了决心,开始学习中文,他果然成为当时不多的能成功地用中文交谈和写作的欧洲人之一。      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生活是由当时的风俗习惯所左右,许多人冒险是寻求物质的收获,多数外国人拥有自己的马匹。芒笛曾经是个卓越的骑兵,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私人马廊,拥有10 到12 匹赛马。在春季和秋季的赛马会上,他的赛马赢得了多次头名奖。解释为什么到中国去,芒笛总是用一个微笑解释,说一个雪橇带他上了路。关于这个,汉森(P.C.Hansson) 书里写到:“我相信一定有维纳斯坐在雪撬上。”   熟悉芒笛的人知道,他有两个形象,倜傥的唐璜和无畏的勇者。在那个充满各种对手的混乱时代里,他多次面对挑战。汉森还写到一件事情:“在宁波,他得到了机会表现自己的卓越。当一支敌方小船队出现在港口外的时候,中国人陷入一片惊慌,在那个仓促的夜里,他们往江水里布进许多水雷。但是第二天就有上海的船只要通过这里,又不得不把它们赶紧清理出来,这些胡乱布放的水雷涉及到上百条生命,怎么办?已经没人敢划船经过这片雷区了!如此处境下芒笛志愿承担了这个危险任务。那是怎样的功绩啊!”   当汉森到了天津,芒笛正在为一支中国骑兵做教官,骑兵的基地在小站某地,那里离天津只有三公里远。汉森更进一步写到芒笛:“他是一个军人狂,渴望军官制服上充满应有尽有的装饰,纽扣和璎珞等等。”芒笛沮丧的是中国并没有引进缀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