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孔府旧藏的半部《康熙字典》.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府旧藏的半部《康熙字典》   中国的藏书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有过许许多多的藏书大家和藏书楼。如清宫的“天禄琳琅”、民间的“天一阁”“铁琴铜剑楼”“过云楼”等等。这些藏书楼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困惑的是,历史上儒文化正宗。藏书历史最为悠久的曲阜孔府的藏书,相对名气却不大,今人也几乎见不到孔府藏书的遗存。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孔子历代嫡长孙世袭居住、奉祀先人的“圣地”,曾汇聚了宋元明清几十位“衍圣公”,有诗书“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府藏书的历史十分悠久,孔子本人和他的后裔称得上最早的藏书家。“鲁壁藏书”更是千古传颂的佳话。孔庙内“奎文阁”藏书楼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是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到了清乾隆时期,孔府藏书已极为丰富,当时不算“奎文阁”藏书,仅孔府内孔子第69代孙孔继涵的个人书斋“微波榭”就有藏书数十万卷。但后来在清咸丰年间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捻军与清军的大战中,孔府藏书绝大多数毁于战火。今天,人们参观孔府、孔庙,看到的“奎文阁”已是一座空楼。能见到的历代孔子嫡传子孙(衍圣公)的遗物也大多是此后的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同治朝“衍圣公”)、第77代孙孔德成(民国时期的“衍圣公”“奉祀官”,曾任台湾中央考试院院长,现居台湾)的旧物了。虽然解放后经国家征集和调拨,有一些散落的孔府旧物得以回归故里,但那些易毁损的古籍书画等纸质文物都难以再现。上世纪80年代,笔者在重新检点“文革”后幸存的古书时,发现一部清初康雍时期孔府的旧藏古籍。经考还是建国后在民间极为罕见的孔府藏书。      图1      发现的这部孔府藏书是清康熙、雍正朝孔子第68代孙使用过的殿版《康熙字典》。全书共42卷,分40册线装,书前有御制序,半页版框19.5×14厘米。版框、字体、样式都显示其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武英殿的初版本(图1)。孔子第68代孙名孔传铎,号振路,字民,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喜读书,工文词,精研博学。康熙年间赐二品冠服。雍正元年(1723年)袭封“衍圣公”,位居一品。雍正十三年卒。而《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因此,认定它是这个时期孔府的旧藏,时间上是吻合的。而且依其朝廷一品大员,文官之首。孔子嫡传子孙的身份,这部字典还应是成书后皇帝颁赐大臣的内府本。      图2、图3、图4      这部《康熙字典》有一奇特之处,就是整部书的版式、开本、封面完全一样,但内页纸质不同。严格地说属于孔子第68代孙的只有半部,正好是42卷的一半,共21卷。这21卷全为洁白坚韧的上等开化纸印成。每册卷首钤有规格为3.6×3.6厘米的“至圣六十八代孙”朱文印(图2)。其余一半为普通黄色皮纸,无“至圣六十八代孙”印。该典钤印不循一般藏书钤印规矩,从卷首下方盖起,而是大气堂皇盖在正中。印章的印式也卓然不群。“至圣”二字居中,透着一种神圣肃穆之气(图3)。此种制式在儒家崇尚“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礼义氛围下,非孔子的嫡传子孙莫属,绝非一般孔姓后人能僭越使用的。   这部《康熙字典》在近300年的岁月里看来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展卷洁白如新,书页上没有任何污损和乱涂乱画。但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在钤印“至圣六十八代孙”的那半部中,凡出现孔子名讳“丘”字,都用朱笔另加“耳”旁,改为“邱”字。经考,清初避讳较松,《康熙字典》成书时,仅对康熙皇帝本人名字“玄烨”的“玄”以缺末笔的方式避讳。雍正登基后,严格了避讳制度,除规定需避皇帝讳外,还专门下旨,规定须在孔子的圣名“丘”字上加上耳旁避讳。看来,这应是圣人后裔奉旨改笔(图4)。否则,绝不会在钦定御制的书籍上随意更改。   一部大书因缺卷后人找来同种异版拼配凑成完帙的,在古书收藏中并不罕见。如著名的“百衲本”《史记》就是如此。奇就奇在这部《康熙字典》一半开化纸,一半黄皮纸,但它们的封面、开本、装订却又不差毫厘,显然是同一版、同一批印刷、同时装订成书。但为何精品纸、普通纸各占半部?是古人故意为之,还是后人无奈之举?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它是不是作为某种信物一分为二,还是另有寓意?儒家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否也有“半部《字典》通古今”之喻?这些不解之谜,留给今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孔府作为仅次于皇宫的藏书重地,其介乎于官藏和私藏之间的独特身份,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量都胜过一般的民间藏书。孔府藏书在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800多年都得以保存,最后却在晚清一场战火中大多毁失,不能不说是中华藏书文化的一大损失。而此部清初孔府所藏《康熙字典》能逃过大劫幸存下来,实属幸事。不知这部孔子第68代孙旧藏字典的另一半是否尚在人间,如有朝一日能够延津复合以为全璧,那可真称得上一段书林佳话。      责编潇然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