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干部修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干部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干部修养 古老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现代价值,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中古人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往往也是今人同样面对,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比如: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对此,古代哲人多有阐发,不仅见解深刻精辟,而且多从自身体验、人伦日用中娓娓道来,缘情入理,平实亲切,对后人有很强的借鉴指导作用,可以常读常新,回味无穷。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谢短篇》曾说过一句名言:“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身处21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们既不必一味崇古,画地为牢,被沉重的文化包袱压垮;也不要全盘西化,数典忘祖,成为文化的盲者。只有努力做到博古通今,充分利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资源,达到解决现实问题,安顿自身心灵,实现诸方和谐的目的,才是明智之举。 一、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至少包括有经典、制度与核心观念等三个层次。 一是经典。 就是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传统文化构成中占重要地位的权威文献著作。此类著作,在传统社会,人们一般称为“经”。经字本义是布帛的经线,其引伸义有常、本的意思。古人把一些认为记载了永恒真理的文献著作,尊称为经,作为基本典籍,世代传授。战国时期被学者普遍尊崇的经书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六经”,在汉代又被称为“六艺”,成为儒家的代表著作,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于学官以后,儒学正式成为汉代官方哲学,其基本典籍取得文化权威地位,被尊称为“经”。自唐以后,列为经书之列的儒家典籍屡有增加,到宋明最终定型为《十三经》。它们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儒经典陈寅恪先生: “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为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现实。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生活之方面。”《殷周制度》“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在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弟子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其有不由此者,谓之‘非彝’ ” ,“此种制度,固亦由时势之所趋,然手定此者,实惟周公。”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 “省刑罚,薄税敛”,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欲求,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倡富民思想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仁体礼用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阮元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个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絮等事之谓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兄弟、朋友。《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盖士庶人之仁,见于宗族乡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仁,见于国家臣民,同一相人偶之道,是必人与人相偶,而仁乃见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以贯之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先贤制礼的依据在于人的自然情感和社会风俗习惯,故《汉书·礼乐志》记载说: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思思远之志,为制哀祭之礼;有拳拳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 作为外在仪式规范的礼应是存在于人内心的仁的体现,仁是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一方面孔子强调仁的优先性,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伦关系和伦理规范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不知礼,无以立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