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花瑶挑花文化艺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花瑶挑花文化艺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花瑶挑花文化艺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书 题 目 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花瑶挑花文化艺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学生姓名 朱晶晶 学 号 1105402003 系 别 教育科学系 专 业 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田圣会 副教授 2014年 10 月 21 日 论文(设计)题目 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花瑶挑花文化艺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目的和意义 1.目的:通过对花瑶挑花相关动态的分析研究,了解花瑶挑花目前的传承现状,探析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色与应用价值,分析其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通过研究其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花瑶挑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文化,如果不经过传承将面临失传。花瑶挑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濒临失传且需要我们保护与传承。而教育是传递、传承文化的最好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期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接班人。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小学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有利于花瑶挑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关动态研究 通过图书馆、网络、期刊等途径浏览了众多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了花瑶挑花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色以及表现形式,以及花瑶挑花的创新及多个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多对于花瑶挑花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建议。另外,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课堂结合的重要性、现状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关于花瑶挑花的相关研究:(1)关于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色:罗荃在《湖南隆回花瑶挑花图形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指出湖南的挑花与其他地域的挑花有所不同,湖南土家族挑花喜欢在自制的深蓝色或黑色的土布上挑绣彩色纹样,格调明快热烈而显得秀丽丰满。花瑶挑花有“形”、“线”、“色”、“空间”四个方面的特征。李巍在《花瑶挑花艺术特色分析》中指出,花瑶挑花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有着宗教性、寓意性、原创性、写意性的特点。孙晓玉、王美艳在《论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色》中指出花瑶挑花的艺术特征主要是纹样连续与对称、构图饱满、造型随意。禹明华、刘智群在《论花瑶“挑花”的文化价值》中提到花瑶挑花是花瑶风俗的鲜活画卷,多以动物和花瑶日常生活为题材。(2)近代花瑶挑花的现状:如今,花瑶挑花面临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在现代社会境遇尴尬,濒临灭绝。文牧江在《花瑶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中标明随着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变化、花瑶服饰自身发展的滞后性等原因,花瑶挑花濒临失传。李文轩在《论花瑶挑花文化的保护》中提出了花瑶挑花文化保护工作还现存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时代变迁对花瑶挑花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冲击,汉文化的普及传播对花瑶挑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扶持花瑶挑花文化具体政策缺少,对花瑶挑花文化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王文明、姚漫在《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保护设想》中指出目前对花瑶挑花的保护措施单一乏力等。(3)关于花瑶挑花的传承保护:张娴在《湖南非物质文化保护语境中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思考》中强调:艺术设计实训教学应当和湖南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湖南当地高校必须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是打造专业特色、实现教学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文牧江在《花瑶服饰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中提出要加强现有遗存物质保护,对花瑶挑花进行情景式活态保护、干预式保护。 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堂结合的相关研究:(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堂结合的重要性:王勇在《融入民俗文化 增强德育效果》中提出,把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一种积极补充拓宽了教育教学的视野,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学不再限于课堂、知识不再限于课本,能更好地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何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提出,非遗与学校教育的结合,通过记录和传承的方式,保留文化的历史面貌和轨迹,让后人能够看到民族文化的根源,同时实现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中传承的方法:李卫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中指出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