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生“香”谈磁州窑行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处不生“香”谈磁州窑行炉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焚番是佛事活动中必有的内容。佛家有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那么,什么样的香炉更方便随时手执行走,从而达到“无处不生香”的效果呢?   行炉,乃磁州窑宋代的制品,上部为圆形宽平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为喇叭形长足,造型修长。很多参观者都认为这是古时的灯,为照明所用。其实它的用途为礼佛时焚香所用,因为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在磁州窑博物馆的“化境黑白厅”即陈列有多种瓷制行炉。   磁州窑的行炉是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来的一个造型,最早的香炉为鹊尾炉。《法苑珠林》载“香炉有柄者日鹊尾炉”。鹊尾炉的造型源于西亚,后由印度传人中亚。国内的鹊尾炉最早见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69窟西秦壁画中。南北朝的造像中常见这种器物,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礼佛供养人也多执此器。到宋辽金时期仍沿用此名,如北宋苏轼就有“夹道青烟鹊尾炉”的诗句。现存出土及传世的鹊尾炉较少,并且多数为铜架或银架,如河南洛阳龙门唐代神会塔基所出鎏金铜鹊尾炉、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唐代铜鹊尾炉、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富出土的唐代银鹊尾炉等,而通体用纯金制成的仅见廊坊固安一例。唐代皮日休有诗赞曰:“鹊尾金炉一世焚”。在安西榆林窟发现的五代壁画《曹义金行香像》中,曹手中所持的金属鹊尾炉,炉身的形制和观台磁州窑北宋早期流行的行炉极为相似。在宋代名画《番王礼佛图》(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中,绘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像的场景,其中一人手捧行炉,与磁州窑出土行炉一模一样。说明在北宋时期,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行香所用的鹊尾炉也由金属器演变成瓷器,且炉身不再有执柄。因瓷器成本低,很多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或特殊人物和特别场合使用的器皿,也普及到了民间。至于陶瓷行炉不再有柄的原因,应该是瓷器本身没有金属那样的快导热性能,所以变成了手执的行香炉。在观台磁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行炉,反映了当时社会焚香礼佛的盛行。   北宋的行炉造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釉色和纹饰。釉色上分白釉、棕黄釉和黑釉;纹饰上有点绿斑,草叶纹、珍珠地和剔划花装饰等等。   白釉绿斑行炉,通体施白釉,沿面上有绿斑装饰。白釉绿斑的装饰技法是在施过白化妆土的器坯上点几点绿斑,再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这种氧化铜绿斑点在高温下会熔流,在白釉上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鲜艳绿斑片,使制品的釉色更加好看。      白地褐彩草叶纹行炉,白地满釉,沿面上用褐色的釉料绘有5组草叶纹。这是在磁州窑化妆白瓷上施透明釉以后,再用毛笔蘸上浓稠的褐彩料绘上纹饰,有草叶纹,也有麦穗纹或放射形纹等等,高温烧成以后,花纹凸出,有挡手之感(也有少数是在釉下的)。这可能是磁州窑最早利用毛笔绘画的纹饰,是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的发端。   珍珠地划花行炉,沿面及炉身上都划有云头状团花,空白处填补珍珠地。这是在器坯上先施白化妆土,趁其未干时迅速用尖状竹木工具划出花纹,然后在空白处戳印似珍珠的小圆点填补,再罩以透明釉烧成。珍珠地这种装饰技法借鉴于金银器的錾花技艺,据说这种技法由河南密县西关窑首创于晚唐,它与划花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使用,使纹饰更加复杂,也更加漂亮。   白地剔花行炉,宽平沿,口沿凸起,直腹下垂外撇,平沿上剔划有五瓣花纹。剔花,就是在稍千的器坯上先施白化妆土,趁其未干时用尖状竹木工具迅速地划出花纹,然后用扁铲状竹木工具将花纹以外的白化妆土剔掉,加施透明釉烧成。这样,白色的花纹在灰白色的胎体上更加突出,层次分明,还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这件行炉的足为喇叭形,并有弦纹装饰,这样更适于用手抓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炉可以手执行走使用。   这些磁州窑宋代行炉既反映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也反映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些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行炉上,凝结着磁州窑工匠的心血,寄托着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编 耕生 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