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逸梅妙文手迹
笔者曾于沪上冷摊收得我国著名的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手札4页,均为1974年由郑先生手书并赠与好友的。其中两页是《纸帐铜瓶室记》,另外两页则是《东风时雨之楼记》。这两篇都是郑先生的名篇,又是他亲笔所书,因而十分珍贵。
郑逸梅1895年10月19日生于上海江湾。祖籍安徽歙县。父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1909年,郑逸梅随祖父来到苏州,考入苏州长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学名改为际云。老师如章伯寅、樊少云、陈伽庵,都是一时俊杰。当时商务印书馆创刊《小说月报》,他购得后大感兴趣,成为阅读文艺杂志的开始。
1913年,《民权报》有征文启事,郑逸梅便将英文课中的一篇游记译成中文,取名《克灵湖游记》,用“逸梅”笔名投寄《民权报》,很快被报社选用见报,并且评得甲等。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写作热情,于是开始走上了漫漫的文学创作之路。除了《民权报》之外,他还为《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报写稿,因为他喜欢写历史典故之类的短小之作,最适宜填补空白面,久而久之,他便以“补白大王”而声名鹊起。郑逸梅也是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成员。
郑逸梅曾经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曾在上海诚明文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务本女中、大同附中、晋元中学任教,并在国华中学任副校长,最后任晋元中学副校长,1965年退休。他为人敦厚,毫无名流架子,乐观开朗,顺其自然,总是认为“求其所可求,求无不得;求共所不可求,求无一得”。这种淡泊名利、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格,成就了他在我国文坛上的两项纪录。一是以98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另一是他的写作历史最久,自1913年开始为《民权报》写稿,至1992年逝世,整整创作了80年。南社诗人高燮曾为其题赠一联,云:“人淡如菊,品逸于梅”。高度概括了郑逸梅谦和正直的人品。
“纸帐铜瓶室”是郑老位于上海市长寿路160弄1号的书斋名,取自清末著名诗人张船山的《咏梅》诗句“铜瓶纸帐老因缘,乱我乡愁又几年”。近现代多位书画名家曾经为他的纸帐铜瓶室题写斋名,其中最早是1912年他在苏州读书时的校长汪家玉先生书写的,后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老师沈兼巢先生题写,可惜在“文革”中被抄家时丢失。1985年国画大师刘海粟亲笔作了补题,因是大立轴式,书房里挂不下,一直珍藏未挂。而实际挂在书斋的斋号是由吴中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蒋吟秋所作的篆书“纸帐铜瓶室”5个字。郑逸梅老先生于1992年7月11日晨以97岁高龄溘然长逝,生前在这间小小的“纸帐铜瓶室”里辛勤笔耕,发表1000多万言。他曾在其名篇《纸帐铜瓶室记》(图1)中写道:
余昊人也,旅食沪墟,遂以传合为定居,垂五十寒暑。且榜其居日纸帐铜瓶室。陶子冷月为作图,茆屋三间,梅竹绕之,乔松亏蔽,一鹤梳翎而峙,陂?b突阜,交相映带,厥境?如而饶清致。此冷月臆之所造,却为余心之所想而未之能践行也。要之,纸帐铜瓶之为室,小楼一角,仅堪容膝,客至五六人,则并匡床扩而为席次,局促似辕下驹矣。余偃蹇于斯,啸傲于斯,掉翰操觚于斯,一箪一瓢亦于斯。春之花,秋之月,囿而未克尽领其消息与精神也。生平所蓄典籍丛椠、名彦牍札十散其八九,初而幅抑,浸久则释焉,不之萦虑。为遣岁月计,订坠摭残,捃拾放佚,表然复有所度。日即此??猓?亦足以娱我志,悦我魄,固不求缥帙牙签,法书纱绘,汉玺唐瓷,贞石吉金之?皇藻雅以为赡备也。然萧晨寥夜,兀坐室中,不觉驰情兴象,断编零架,俄而卷轴纵横矣;丧耦凄帷,俄而榘?F左右矣;数椽之地,一枝之栖,俄而风廊水榭,苔径兰畦矣。夏之郁烁,遽尔凉生北牖;冬之冽冱,遽尔煦融南檐。逮一转念,此涉想之诞夸,触绪之矫妄,乃与余夙昔之襟抱相刺缪,则力予屏扫,返诸真璞。矧际兹熙洽盛世,退老有禄,寝馈无虞,乐我余年,忘其炳烛。香山居士有云: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味乎此言,则随遇而安,窃窃矜喜有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因叹夫彼四噫五悲七哀九愁之辈,徒见其拘虚不达耳。是为记。
由于郑逸梅先生交友甚广,因而郑老的信札在民间收藏界比较多见,但是通常我们所能见到的是他的钢笔或圆珠笔手迹,毛笔手札却比较少。郑逸梅先生的儿子郑汝德曾经回忆,“文革”期间,郑逸梅先生受到迫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被校方要求清扫学校的卫生间。一向与笔为伍的郑老先生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手腕关节常常剧痛难忍,以至于“文革”之后,他已经不能以毛笔写作了,即使是用钢笔,他写的字也显得歪扭。“文革”后他的大部分文稿都是先由他自己写草稿,后由儿子郑汝德抄写,再寄去编辑部的。郑逸梅先生虽然不是书法家,但是他深厚的文化功底透过他的笔尖,落到纸上,字里行间仍然能够显示出他用笔之挥洒自如、飘逸俊秀。
“东风时雨楼”是著名书画家陶冷月的斋名。陶冷月(1895~1985年),江苏苏州人。幼从祖父陶治孙学画。早期接触“四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