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族舞蹈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 赵 小 丁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古代蒙古人更多地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采集﹑婚嫁﹑战争等生活场景,来获取快感。蒙古族舞蹈既有民族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它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民族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审美心理。蒙古族舞蹈作为草原文化中特有的历史呈现,主要是以其自身的创作和表演为坐标,来传承其文化精神和审美功能的。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文化生态 ;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分类号:J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3)01-0000-00 一﹑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成因与生态环境 蒙元文化是在9世纪蒙古部落进入中原和蒙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并在不断蒙古化的过程中形成。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发展史长达1500年),并且融入了包括汉文化﹑印藏的佛教文化﹑西域的中亚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文化。祇) 《鄂尔多斯舞》是贾作光先生从1951年开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熟悉牧区生活,经过三年的取材、酝酿、编排而成的,所以,舞蹈是第一个由地域命名的舞蹈。他从当地的“喇嘛舞”(查玛)中汲取灵感,向当地的民间舞蹈学习并提炼元素,塑造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子的勇敢、彪悍与女子自在、热情和欢快的艺术形象和民族性格。最终使古老的“查玛”从寺院走向了广场,最终进入剧场的舞台,成为了有着更高文化和艺术品位,以及独具蒙古族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传世之作。有的学者认为,贾作光先生的《鄂尔多斯舞》“堪称蒙古族新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是蒙古族舞蹈开始成熟的标志。它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精湛,艺术手段更具有创造性,使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得以更深入﹑细腻﹑优美的艺术表现。”[11] (398) 三﹑蒙古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作为草原文化中特有的历史呈现,主要是以其自身的创作和表演为坐标,来传承其文化精神和审美功能的。流传于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高原“筷子舞”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具民族特色﹑也最具有蒙古族原生性意义的舞蹈之一。据史料记载,“筷子舞”在民间兴起之初,曾受到封建王公贵族的严令禁止:“跳筷子舞者重打二十军棍,再犯者罚牛一条”。[12](320)但是民间跳“筷子舞”的习俗并没有从此偃旗息鼓,而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依然在草原上不断衍生﹑代代相传,成为草原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歌舞艺术形式。 舞蹈《草原的春天》在原有“筷子舞”韵律的基础上,汲取了藏传佛教“查玛”的表现形式的精华,创造性地在舞蹈中加入了男性的跳跃和旋转打筷子。改变了“扣胯并腿”的击打模式,借鉴现代舞蹈的元素和技巧,使古老的“筷子舞”增加了许多新的亮点。 古老《筷子舞》进行了再加工和创新。?”的对话。舞蹈在创作上没有照搬传统艺术表现的方法,而是运用“人非人化”表现手段,通过形象的转换、把人当做了被剪的“羊”,让观众觉得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充满了浪漫的生活情调。这个舞蹈较之以往蒙古族舞蹈作品,既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方法。 我国是属于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结构。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以牛作为崇拜的对象,这些舞蹈作品以牛角作为头部的饰物,小的牛角垂于两耳,大的牛角垂于两胸,舞蹈的形式与服饰相融合。在内蒙古地区“牛崇拜”的舞蹈作品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大型民族歌舞诗集《蒙古视觉》中《牛角饰》篇,以及内蒙古歌舞剧院创作的女群舞《胡笳舞》和《牛角饰》等。 在蒙古族传统的“顶碗舞”的表现方式上,不仅有发展还有创新。群舞《巴林蒙古女性》在“顶碗”的技巧表现中,舞蹈没有用编导们惯用的“碎肩”来炫耀技巧,而是采用了并不激烈的“单耸肩”和“双耸肩”,让演员随着“力点”顺势下蹲,让人感到自然而流畅,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蒙古族传统顶碗舞中,女性“顶碗舞”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了蒙古族女性标识性的舞蹈和专利。内蒙古创作的《草原酒歌》不仅让当代蒙古族“顶碗”的舞蹈跨出了由女性一统天下的雷池,也从此改写了一贯之蒙古族秉承的“师承延道”的舞蹈美学。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舞蹈在“性别”转变后,所引发的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一系列探索的话题:如舞蹈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创作技法﹑结构手法﹑音乐节奏的变化等等。中国舞蹈理论界的评论普遍认为:“它对草原酒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标志着蒙古族舞蹈文化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象征着内蒙古舞蹈的再次崛起”。①独舞《蒙古人》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舞蹈把腾格尔已唱红的歌曲作为了自己的名字,而在于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一个舞蹈版的《蒙古人》。它在既保持了蒙古族舞蹈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元素,使蒙古族舞蹈的审美品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舞蹈在语汇上吸收了西班牙斗牛士舞蹈那种火辣、爆发力强的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