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代中国山水画概论.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代元代中国山水画概论

宋元 ——中国画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元人物画虽不及晋唐发达,但山水花鸟画极为繁荣,反映在画论上所探讨的范围,所争论的内容,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和前代都有分歧,特别是文人画、文人画论的出现,使得宋元画论有转折性的变化,成为发展之重要时期。 董源 “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着色,皴纹甚少,用色浓古。”——汤垕《画鉴》 “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宣和画谱》 “平淡天真”——米芾《画史》 巨然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 “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 ——米芾《画史》 巨然 李成 范宽 “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米芾《画史》 “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汤垕《画鉴》 范宽 许道宁 黄居寀 崔白 武宗元 ㈠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赵孟頫、钱选、倪云林等人的文人画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绘画上影响也特别大。苏轼一生的艺术活动,主要精力在文学创作上,作画只不过读书吟诗的余事。虽然如此,他对文人画的发展,仍然影响很大。 苏轼论画 一、写物之功在于传神 : P190 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画论辑要》P163)诗中云: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是苏轼画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论点。前两句是说衡量画之好坏,只以形似与否作为优劣的标准,就如同儿童的见解一样幼稚。 苏轼反对的是作画仅仅停留在形似上,同样道理,如果诗人只能状物而不能言志抒情,也不成其为诗人。他认为如果光做到形似,就不能成为诗与画。 论画者应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透析绘画的能力,不为表面的形似所限,超越形似以获得更多的画外意趣。 对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历来争论极为激烈,从北宋到清一直不停,一派认为苏强调神似,忽视形似,一派认为所论以神为主,不是不要形似。 2、取其意气所到 P190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又跋汉杰画山》 苏轼推崇文人画,贬低画工画,是很明显的。相马与看画的道理是一样的。明确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和士人画应该怎样去观看的问题。苏轼提示欣赏者,观画取向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意气神韵。同时“意气”也是画家神情意趣、品德学问、艺术修养在画中的表露。 这种不以形似为依据的论画标准,突出地强调了神似。或者说是把神似置于形似之上并作为绘画境界的终极性追求。 3.得其意思所在 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神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优孟(楚国人)学孙叔敖(楚相),抵掌谈笑,致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传神记》(《画论辑要》P197) 二、苏轼论画的标准——常理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水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净因院画记》 三、画中有诗 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的诗画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论辑要》P510) 所谓诗中有画,是诗的境界鲜明如画,画中有诗就是说画中有诗那样的意境美。意境美是通过艺术家观察自然景物,迁想妙得,情景交融,得出的优美的境界。诗和画表达这种境界的方式不同,内容是一样的,都要描写出一个境界。 四、得之于象外 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题画诗中,阐明了“得之象外”的文人画观点。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