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笠翁曲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李笠翁曲话

第十一章 李笠翁曲话 教学目的:了解李渔戏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影响,掌握李渔戏曲创 作论和导演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影响。。 第一节 李渔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謫凡,号天徒;大约在三十七岁前后,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道人、觉世稗官、莫愁钓客等,祖籍浙江兰溪,出身于一个医药两兼的商人家庭,其父辈长期在苏北从事医药生意,李渔出生于江苏如皋。少年时代的李渔生活优裕,聪明好学,“襁褓识字,总角成篇”,博览经史百家,希望读书做官,实现科举功名的理想。十九岁父亲不幸逝世,家庭财源断绝,二十三岁举家从苏北回到原籍兰溪。崇祯八年(1635)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应童子试,深受赏识,被誉为“五经童子”,试卷印为专帙。崇祯十二年(1639),乡试败北。三年后再次赴试,道路被阻,只能返回。此后明清易代,烽火连天,其科举之路遂告断绝。清初,他在家乡兰溪买山归隐,改名李渔,易字笠鸿,号笠翁,以示绝意功名。三年后远走杭州,开始“卖赋以糊其口”,从事文化产业。居杭期间创作小说《无声戏》一二集、《十二楼》,戏曲《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奈何天》、《玉搔头》、《蜃中楼》等多种。顺康之交,李渔移家金陵,完成了《十种曲》的最后几种《慎鸾交》、《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以及《论古》、《笠翁诗韵》、《闲情偶寄》等;创建芥子园文化中心;经营芥子园书铺;组建家庭剧班。他自编自导,带领剧班到过江苏、浙江、北京、河北、陕西、甘肃、山西、广东、广西、湖北、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以戏会友,以戏为生,在巡回演出中总结艺术经验。康熙十六年(1677),他落叶归根,举家迁居西湖。贫病交加,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十三日病逝,葬于西湖九曜山之阳。在中国文化史上,论总体文化成就之高,李渔是第一人。他在文学创作、理论研究、音韵声律、书画艺术、编辑出版、园林建筑、种花养草、养生祛病、饮食烹饪、休闲文化、创造发明、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李渔既是专事喜剧创作的大师,又是卓绝的戏曲活动家、导演;此外,他还是杰出的戏曲理论家。 第二节 戏曲创作论 《李笠翁曲话》是将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和戏曲导演的理论独立而成的一本戏曲理论书籍。包括卷一、卷二的《词曲部》、《演习部》,卷三《声容部》的部分内容。这是我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第一部从创作到导演、表演,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古典戏曲特殊规律的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戏曲美学史上的杰出著作。《李笠翁曲话》在我国第一次创造性地构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点的相当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 李渔的戏曲创作论,主要在《闲情偶寄》卷一、卷二的《词曲部》。《词曲部》包括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是李笠翁曲话的主体,也是《闲情偶寄》价值最高的部分,集中反映了李渔的戏曲观。 李渔首先重视创作构思,他首先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李渔讲的“结构”,与今天创作学上的“结构”有较大区别,而略同于总体构思。这是李渔以戏为本的戏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戏曲美学的重大贡献。他说:“‘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第4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这里的“全形”、“五官百骸”,就是比喻整体构思和架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戏曲有六个基本成分:布局、性格、文辞、思想、布景、歌曲,而“最重要的是布局”。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也说:“照理应该先有布局,再写各场。”(《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布莱希特则强调:“布局是戏剧的灵魂”、“他是一出戏的核心”.(转引自 刘昱《中西戏剧结构中的情节问题之比较》,大舞台2010年第10期)他们的论述与李渔的观点惊人相似,说明古今中外的戏曲创作艺术规律是相通的。李渔的首重构思的创作论,就丛理论上扭转了元明两代戏曲家普遍存在的重曲轻戏的倾向。戏曲创作应该首重整体构思布局,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这是李渔戏曲观的核心,也是他对戏曲创作理论的新贡献。 其次,注重戏曲真实,李渔提出戏曲真实的标准就是符合“人情”、“物理”,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他说:“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戒荒唐》第12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强调戏曲创作要反映“耳目之前”的现实,不能向壁虚构,闭门造车,而写“闻见之外”的人和事。“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检验戏曲真实的标准,就是视其是否符合人情物理。这是因为“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