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文学的形象系统幻灯片.pptx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第一节 文学形象;;;;;;;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 的精神需要有知、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就有科学、艺术和哲学去发挥 人的三种潜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虽然说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可以分别由科学、艺术和哲学来满足,但就每个人来说,却常常没有全面驾驭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可能。特别是在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人类更没有这种自由。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常常处于偏枯状态, 研究科学的人无暇顾及哲学和艺术,研究哲学的人同样无暇顾及科学或艺术,人们若想窥视自己职业以外的世界,往往只能到文学艺术的世界中来求得慰藉和满足。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审美的总前提下,必然要竭力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关于知、情、 意的精神需要。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给文学形成 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其实,这也 是人类知、情、意的审美理想的全面展开。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和一般形象两个级位。一 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中国古典文论称这种形象为艺术“至境”。;; 谓审美理想,这应当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 尺度和范型模式。 它一方面具有个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 全人类性质。 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 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艺术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 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 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成体现为民族审美 趣味的共同性乃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审美理想由此影响和制约着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 这祥,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而且,正确的审美理想总是通过个人因素存在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与人类社会理想相统一的正面素质充分展现出来。(《蒙娜丽莎》画像);;;;值得说明的是.,对文学形象审美属性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应当 注意到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大致有这样几 种情况: 第一是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艺术形象往往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集中升华而来,因此,这种形象往往“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 是文学形象中最常见的审美类型。(安娜卡列尼娜、林黛玉) 第二是通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这类艺术形象是作家凭 着“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的结果。(《巨人传》) 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 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一种被污辱被损 害者的形象,他们的丑陋正是强者之罪、社会之罪,当作家倾注大量 的同情去描写这种弱者的丑陋时,更容易呼唤读者求美向善之心的 回归,从而达到追求美好境界的正面效果。(《老妓女》) 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第二节文学典型;―、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1、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时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 “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 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2、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 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人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 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 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入 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建国之后。 1、建国初,我们主要从苏联 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 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 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2、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 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 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 属性看做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第二,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这是艺术创造的原 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